开通会员全站免费下载
立即加入
您的一年会员开通成功!
您的一年会员开通成功!
今日下载数已用完
升级会员
提交
下载提示!请输入验证码验证哦!
看不清,重新获取
提交验证码
首页 > 文稿 > 治病养生 > >

中医辨证备要

详细内容

刘士铭记录的中医辨证备要,全身出现的症状,发病原因以及对症方法。
 


图1:
中医辨证备要:
      全身症状:包括,恶寒,发热,疼痛,瘙痒,出汗,发班,发疹,浮肿,消瘦,疲乏,肌肉跳动,麻木,皮肤枯燥,甲错变色,以及冻伤,烫伤和蛇虫咬伤等。这类症状的原因,相当复杂,疑似症候也不交多。
虽然呈现体表,必须分别表里,虚实,寒热,特别如外寒内热,外热内寒冷之类极易为假象,所蒙蔽,为此不能单看表面现象,必须另求发病的主要原因。从根本上来进行治疗。
 
      1、恶寒,怕冷一般外感症初期都有怕冷现象,接着是发烧。
      △恶寒+头胀,鼻塞,可以诊断为伤风,是属于太阳经病,体痛发烧或未烧,必恶寒,呕逆,脉阴阳俱紧,名为伤寒,治法以发汗疏邪为主,即有一分思寒即有一分表证。
      △往常怕冷怕风,得暖即消失,夏季也不愿打开窗户,此多为阳虚证,常见于脾肾两虚久泻,和痰饮咳嗽,这是本身阳气不足,阳虚形成,概称虚寒证,属于里证,治法是扶阳,与外感治法完全不同。
 
      2、恶寒 “战栗”——此**寒战,常见于疟疾,属于温病,伤寒有实寒战,出汗后渐好,特称为“战汗”。此为患者正气胜则汗出而邪解。所以说战后得汗则生,汗不得出则死。如无虚脱现象,可听其自然,不比慌张,必要时用复脉汤加减可扶助元气。
“振寒”从内发出者为寒战,仅是形体耸动着为振寒,振寒多由阳虚不能卫外,常有腹痛泄泻,四肢沉重,小便不利

 

图2:
病去少阴,治寒扶阳用****汤。
      复脉得:人参,地黄,桂枝,麦冬,阿胶,久草,麻仁,姜枣,
      真武汤:附子,白芍,白术,茯苓姜。
 
      3、发热,外感者多发热,恶风,头痛,鼻塞,咳嗽,为伤风。
      如恶寒,头痛,项背身体痛的为伤风,与伤风相似,而出口内干燥的为“风湿”,凡外感初期时,脉象多浮数,治宣发汗,内经说其在皮者和辛温发汗两类。
      外感发热的脉象多浮数,有兼紧,兼滑,兼濡等差别。如果脉不浮而沉,或见细弱无力,便是脉症不得,不可贸**发汗。以防恶化。外感初期发热,大多有恶寒,恶寒现象,倘若汗出后不恶风寒。表邪化热**里,一般多在中焦阳明出现口渴,舌苔黄腻,脉象滑大,当用甘寒微辛法,如白虎汤,内伤杂症,也有发热,外感者于背热,手心不热,内伤者手心热,手背不热。

用药:
      葱鼓汤:豆豉,葱白,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神术汤:苍术,防风,甘草,葱白,姜。
      银翘散:荆芥,豆豉,薄荷,银花,连翘,桔梗,甘草,竹叶,牛黄,芦根。
      桂枝汤:桂枝,白芍,甘草,姜枣。
      白虎汤:石羔,知母,甘草,梗末

 

图3:
      4、发热完时
      不寒寒只发热,盛衰起伏有气时,如潮水之**,秋潮热。本症有虚有实,都是里证,虚症是由气血亏损引起,大多**退清。实证由外邪**里,热不退清。
      实证潮热,多由外感开始,身热,汗出蒸蒸,大便秘结,腹内胀痛,每至午后四时左右,热势增高,称日脯发热,属阳明胃家实热,严重的能神昏**,治法攻下,用大承气汤(但要身体正气,能够支持,方可使用)
      身虚者用,热邪最易体阴,功下后,正虚邪气复原。
      虚症潮热,以血虚和阳虚为多。常在午后或夜向发热,有心悸,汗出,神疲乏力,脉象细数,等虚**症状,多由大失血,大泻后和久病形成,水竭,火炎,**阴消烁,形体且瘦,热**肌骨之间蒸蒸而出,此为骨蒸劳热。
      宣养血滋养,采用精骨散,也有上午潮热下午热退。或饥饱劳倦每中气损伤,**血亦虚,身热心烦,懒言体困,脉大无力,属气虚范围,用甘温除热法。
      大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玄明粉。
      护胃承气汤:大黄,玄参,生地,丹皮,知母,麦冬。
      增液承气汤:生地,玄参,麦冬,大黄,玄明粉。
      滑骨散:银柴胡,胡黄连,别甲,青稿,秦艽,地骨皮,知母,甘草。
      补中益气汤:黄芪,人参,白术,当归,灸草,升麻,柴胡,陈皮,姜枣。
      清暑益气:沙参,麦冬,知母,甘草,竹叶,黄连,石斛,荷叶,粳米,西瓜皮。
 

  • 名称:
    中医辨证备要
  • 档案号:
    LSM-WG-008-010
  • 版本:
    手稿
  • 页数: 3
  • 提供者:
    家属
  • 版权: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点击咨询
电话:17744495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