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会员全站免费下载
立即加入
您的一年会员开通成功!
您的一年会员开通成功!
今日下载数已用完
升级会员
提交
下载提示!请输入验证码验证哦!
看不清,重新获取
提交验证码
首页 > 文稿 > 治病养生 > >

刘士铭记录不同药材和成药功用

详细内容

刘士铭记录不同药材和成药的功效作用。

 

图1:
白芍——
      平肝和血(即活血,补血两种作用)止痛
      主治:只用于都晕,烟花及虚汗。还有调经,肋痛,胃痛,腹痛等症。
      白芍三分,甘草五分,水煎治受寒引起的腹痛及足腓肠肌痉挛作痛。
 
      赤芍:活血,祛痰冷血清热,治咽喉红肿疼痛及热性病引起的皮肤发出红色斑疹等症。
 
川芎——
      是湿性药,活血止痛,治月经不调,头疼风湿痛,但头疼而兼有口苦口干等热性症状时不宜用。
 
      丹参,有治血,祛瘀,凉血及安神功效,治关节疼痛,失眠,心悸,疮痈肿痛。
 
      牛夕:可引血下行,减轻上部充血,如吐血鼻血,虚水牙痛等症,都是上部充血的表现。牛夕配凉药,滋阳药治疗。
      怀牛夕强筋骨,治腰夕【膝】疼痛较好,川牛夕活血较好。
 
党参——
      治四肢无力,气虚**气色,精神疲乏,食欲减少,气虚脱肛,脾胃虚**,又可应用于贫血头晕,慢性肾炎,糖尿,慢性肺结核等疾,可用党参。
图2:
百合——
      滋阴,润肺,止咳养阴,清热安神及利尿功效,适用于肺虚干咳,肺痨咳血,心悸失眠,精神不宁,治小便不爽利,浮肿,百合是一种由营养的食品可供食用。
 
枸杞子——
      有补肾,滋阴,养肝明目的功效,适用肾亏腰疼头晕眼花及两眼昏糊等症(2-4线)
 
胡桃——
      胡桃(核桃)肉友补肾,益肺,润肠,治肾亏,腰痛废墟,久咳及气喘,对于受了风寒引起的咳嗽,痰多气喘,胸闷等症,不宜服用。
      又可应用于老年人体虚患者的便秘等症。
 
杜仲——
      又补肾肝,强筋骨的功用,治腰疼,腿软无力。
 
巴戟天——
      是湿补药,补肾阳强筋骨,有祛风湿的功效,治腰脊疼痛及风湿痛,脚气肿痛,但如有口苦,口渴,便秘,小便黄赤的热性症时,不宜服用。
 
续断——
      补肝肾,强筋骨及活血,通利血脉,治肾虚,腰痛,腰膝疼痛,脚软无力。

 
图3:
白蒺藜——
      有祛风,平肝解郁,适用头晕头痛,肋痛,身体发痒及风焃服流泪。每服3-4分水煎。
 
狗脊——
      不肝肾,强筋骨及祛风湿等功效,适用于腰疼背痛,膝疼脚软,筋骨疼痛及风湿痛。(因他是温性药,如有口渴口苦,小便黄赤等热性症时不宜服用)
 
附子——
      有毒性,(因制附子及制乌头)用8分至三钱剂量大时中毒。附子有强心作用,可手足冰冷脉特微弱等症。
附子与乌头都是温性药,附子能温里散寒助阳,祛风湿,止痛,治手足冰冷,腹部冰冷泄泻及风湿病。
 
柿蒂——
      有苦涩味道,有止呃。功效。
 
南瓜子——
      有杀死绦虫的作用,可治绦虫病,用生南瓜子仁2两,研烂,冷开水调蜂蜜或白糖,在空腹时服

 
图4:
白蒺藜——
      有祛风,平肝解郁,适用头晕头痛,肋痛,身体发痒及风焃服流泪。每服3-4分水煎。
 
狗脊——
      不肝肾,强筋骨及祛风湿等功效,适用于腰疼背痛,膝疼脚软,筋骨疼痛及风湿痛。(因他是温性药,如有口渴口苦,小便黄赤等热性症时不宜服用)
 
附子——
      有毒性,(因制附子及制乌头)用8分至三钱剂量大时中毒。附子有强心作用,可手足冰冷脉特微弱等症。
附子与乌头都是温性药,附子能温里散寒助阳,祛风湿,止痛,治手足冰冷,腹部冰冷泄泻及风湿病。
 
柿蒂——
      有苦涩味道,有止呃。功效。
 
南瓜子——
      有杀死绦虫的作用,可治绦虫病,用生南瓜子仁2两,研烂,冷开水调蜂蜜或白糖,在空腹时服

 
​​​​​图5:
白豆蔻——
      又健脾,促进消化,化湿止呕功效,增进食欲,驱除肠内不良气体,消除胸部及胃中胀闷,制止呕吐,治胃痛。
 
缩砂仁——
      又健胃,化湿止呕功用,胸胃中胀闷,消化不良,嗳气,呕吐,腹痛,砂仁壳和花的功用相同力弱些。
 
茯苓——
      有利尿,渗利水湿,镇定安神,不脾胃的功效,治水肿失眠症。
茯神的镇静安神作用较好。
 
滑石——
      利尿,清暑热,渗利水湿(益元散),可治皮肤湿疹,外用收湿作用。
 
薏苡仁——
      利尿,化湿,清肺热,排脓及缓和拘挛等作用,补脾胃的功效,治风湿痛,筋脉拘挛及脾胃虚弱,咯黄痰,营养成分很多,可供食用,煮粥。


​​​图6:
木瓜——
      和胃,舒筋,活络,呕吐,足部抽筋,(即组腓肠肌痉挛作痛,应用于风湿痛,腰膝疼痛及脚气浮肿)
 
威灵仙——
      祛风湿,止痛,肌肉麻痹,治风湿痛,筋骨疼痛。


图7:
沙参——
      润肺,生津祛痰,止咳,清肺热,用于肺虚久咳,干咳无痰,慢性气管炎,低热等症,有可用于体虚咳嗽,吐黄痰及热性病,口渴,津液少。
 
      △治受寒胃痛,肉桂心—分,研末用沸开水半杯泡一刻钟,用盖住,取汁饮服。
 
肉桂——
      发散风寒,是一种温热性药物,气味芳香,有温散寒,活血止痛,健胃,适用于手足冰冷,脉搏微弱及固受寒而引起的胃腹冷痛,腹泻,又可治虚寒性腰痛,风湿痛,冷性疮疡及外伤肿痛(即桂皮有皮性的内皮叫桂心,不宜久煮,以防油性挥发失效)
      可研粉吞服,每服二~三分,每天二次。
 
良姜——
      治消化不良,可治畏寒疼痛,呕吐酸水,每服一个无分。
 
女贞子——
      补肾,滋阴,养肝明目,治肾亏腰痛**,头晕耳鸣,两眼昏糊吗,阴虚内热。每服2~4分。
 
枸杞子——
      滋阴,补肾,养肝,明目。2~4钱。
 
地骨皮——
      寒性药,有清肺热退虚热等功,治肺热咳嗽,口渴,虚热,盗汗。
 
胡桃——
      对痰多,气喘胸闷等症不宜服用。
      口苦,口干唇燥,便秘等是热性病。
 
图8:
中药中发散风寒药——
      1、麻黄,桂枝,紫苏,细辛,防风,荆芥,生姜,葱白,辛夷。
 
2、发散风热药——
      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葛根。
 
3、祛风湿药——
      恙活,独活,五加皮,木瓜,威灵仙,白芷,秦艽,豨签草,苍耳子,桑枝,臭梧桐。
 
4、清热,凉血,解毒药——
      石羔,菊花,知母,柴胡,白薇,决明子,夏枯草,枝子,芦根,牛黄,玄参,黄岑,黄连,黄柘,龙胆草,金银花,;连壳,蒲公英,白头翁,马齿苋,紫草跟,青葙子,西瓜,虎耳草。
 
5、泻下药——
      大黄,芒硝,番泻叶。
 
6、润肠药——

      大麻仁,黑芝麻,蜜蜂
 
7、消化药——
      山楂,麦芽,谷芽,鸡内金,神曲,莱菔子(白萝卜)。
 
8、芳香化湿药——
      藿香,佩兰,苍术,(茅术),厚朴,白豆蔻,缩砂仁。
 
9、利水渗湿药——
      茯苓,泽泻,车前子,茵陈篙,滑石,薏苡仁,防巳,木通,灯芯草,冬瓜皮,金钱草。
**散)

 
​​​图9:
10、化痰止咳药——
      贝母,杏仁,半夏,前胡,白前,枇杷叶,桔梗,瓜蒌,竹茹,款冬花,紫菀,百部,佛耳草,胖大海,(无花粉)
 
11理气药——
      陈皮,枳壳,,香附,木香,乌药,甘松,苦楝子,沉香,薤白。
 
12、活血药——
      川芎,郁金,丹参,芍药(红、白芍),红花,益母草,延胡索,牛夕,桃仁,环留行。
 
13、止血药——

      蒲黄,仙鹤草,三七(云南白药),白芨,茜草,地榆,槐花,侧柏叶,白茅根,莲藕,(藕节,莲子,莲心,荷叶、荷蒂、荷花),艾叶,丝瓜叶,伏龙肝,百草霜。
 
14、补血药——
      地黄,(生、热、干)何首乌,(夜交藤),当归,阿胶,桑葚,龙眼肉,鸡血藤。
 
15、补气药——
      人参,党参太子参,黄芪,山药,白术,黄精,甘草,红枣
 
16、补阴药——
      沙参,麦门冬(天门冬),石斛,玉竹,百合,女贞子,枸杞子。
 
​​​​​​​
​​​​​​​图10:
17、补阳药——
      胡桃,补骨脂,肉苁蓉,仙灵脾,菟丝子,杜仲,巴戟天,续断,益智仁,狗脊,潼蒺藜
 
18、祛寒药——
      附子,肉桂,吴茱萸,丁香,凉姜,小茴香。
 
19开窍,回苏药——
      射香,冰片。
 
20、镇静安神药——
      酸枣仁,柏子仁,远志,合欢皮,磁石,朱砂。
 
21、平肝息风药——
      石决明,羚羊角,天麻,僵蚕,全蝎,蚯蚓。
 
22、收敛固涩药——
      山茱萸,五味子,乌梅,乌贼骨,金樱子,桑螵蛸,牡蛎。
 
23驱虫药——
      使君子,雷丸,南瓜子,榧子、(香榧子)苦楝根皮,大蒜,鸦胆子。
 
24其他——
      昆布,茶叶,象牙屑,辣茄,常山,川槿皮
 

  • 名称:
    刘士铭记录不同药材和成药功用
  • 档案号:
    LSM-WG-008-006
  • 版本:
    手稿
  • 页数: 10
  • 提供者:
    家属
  • 版权: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点击咨询
电话:17744495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