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会员全站免费下载
立即加入
您的一年会员开通成功!
您的一年会员开通成功!
开通终身VIP成功!
今日下载数已用完
升级会员
提交
下载提示!请输入验证码验证哦!
看不清,重新获取
提交验证码
首页
全部分类
作品
草图
便条
文稿
物品
书信
剪报
照片
日记
证件
视频
音频
首页
>
文稿
>
艺术评价
>
>
四人总结刘士铭特点
详细内容
图1:
四人总结刘士铭特点
1. 待人以诚:
(真诚) 吴竟【吴竸】先生回忆,有一天上司叫他去参与接待河南团,他有点吃惊,怀着疑虑,一进门就看见刘先生。他乡遇故,惊喜交集。此次见面感慨万千,至今耿耿于怀,令他不能忘却。五七戴帽后,所有故旧都不来往,原因是不愿牵连别人,在搞阶级斗争的机关,竞【竟】有人敢来寻友,要求见面,刘先生待人以诚可见一斑。 他太丰富了,比如最简单的,他给我打电话,他一会就断了,一会就不说了,他怕我多花钱,昨天我给他打电话,说了半天,完了我都说别说了他还说,你知道为什么吗,昨天我送儿子走,他怕我难受,他怕我一人孤独,他就跟我说话,打电话,特别有感情的人,这只是一个例子,一个小的例子,他这人对人的感情特别,比如我那时候我跟我妈在美院住的时候吃饭特别随便,他就老给我带好吃的,比如烧饼加肉,花生豆包拿着给我吃,这个人特别有生活味,感情很丰富。
2. 淳朴善良:
灵感来自平凡的生活。虽然在时代的艺术思潮中没有他的位置,但是他始终没有刻意去追赶市场潮流,而是坚持自己的艺术作风,坚持自己的道路。 艺术家的良心品质朴素善良,不为权势所动,不媚俗不拍马,绝不奴颜婢膝迎合潮流——因此艺术家本身可能处在孤独,一时不为世人理解和接受。但是一个艺术家本人不经过一番人世间的磨炼,是不会成就功德(作品)。中国古代很多大文人,大诗人,大艺术家,有过苦行僧式的生活经历,但是他们自我感觉良好,虽苦而快活自在。
3. 60年如一日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他做的东西很多,他非常勤奋。他每天带个饭盒,骑个三轮车,中午把饭热一热,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但他依然如故,坚持不懈。
4. 生活坎坷,依然坚忍达观
自60年代起,刘士铭的生活发生重大变化,他远离北京,到河南、河北生活,此后离家别子,一生坎坷,诸多磨难。但这些没有使他对生活失去信心,相反,在与中国社会底层民众相处的日子中,刘士铭看到了人民对生活的达观和人性的真诚。他的艺术发生了重大的转折,更深入地探触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表现了一个中国雕塑家的人文情怀,在刘士铭的作品中,最可贵的就是这种平静达观的生存境界与人性的温暖。
5. 淡泊名利
刘士铭是一位诚实的艺术家。他做雕塑不为名,不为利,不迎合流行的思潮和风尚,他忠实于自己的眼睛和心灵,表现自己的感受和感情,在雕塑这块园地里默默耕耘数十年。他自幼受民族、民间艺术熏陶,对艺术有极强的感悟力。
6. 平民艺术家(民间情节)
虽然刘士铭先生是学院派高材生,但在他的艺术生涯中都似脱胎换骨,脱尽一切表面虚饰的浮躁,抛弃种种因循守旧、墨守陈规,而独来独往,自得其乐。他以大朴无华为一生追逐的目标,他的艺术远离矫揉造作,完全没有雕琢的痕迹,为当代中国雕塑艺术带来一股清新的乡土味和纯真。刘士铭先生是一位值得尊敬的,真诚的平民艺术家。
对艺术的挚爱
支撑刘士铭一生的,是他对于雕塑艺术那种发自内心的挚爱,雕塑对于他,就是生活、就是生命,就是信仰。看一个艺术家,品评其艺术作品,最重要的是看这个艺术家有没有信仰,作品中有没有精神。这种对于生活和艺术的信仰,在我们这个日趋追逐功利的时代更显珍贵,正如梁启超所说:“信仰即神圣。在一个人为一个人的元气,在一个社会为一个社会的元气。”
7. (真实细腻的情感)
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性情中人,从小处来讲,他对于亲人、友人怀有真挚的感情;从大处说,他具有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和悲悯情怀。
图2:
他并不主动讲话,也从不用教师式的目光或言语送给我们一些谆谆教诲,更不参与我们共同关注的话题的讨论。但是他时常用他的作品奉送出朋友般的诚意。
他没有刻意修饰的学者身份,也从不显露他的身世与历史,更不随着时代的潮流追逐大红大紫的光环。但是许多人都知晓他,关注着他。就象置身于缤纷街头的独行侠,陌生而被关注。
善良的人性品格与慈善心肠
刘伟每日用车送刘士铭先生去医院看护妻子,偶遇次日有事,遂与父亲商量,可否当日不去。刘士铭先生无语。次日刘伟清晨开门来,刘士铭先生已经站在门外等候。
王临乙先生也多次去“电窑”探望刘士铭,鼓励他有一天能办个人展览。在刘士铭的言语之间,除了敬佩,更多的包含着一种有似父子的深情,情之真切可窥见一斑。
8. 艺术与主流艺术极为不同的独特品格
(坚持自我 富于个性)
他不关心流行的时尚与风格,我行我素,真诚而坦然地行走在自己的艺术之路上。可以说,生活在底层,远离都市文化中心,与世俗功名无缘,苦难与困顿,这一切造就了刘士铭的艺术,也赋予了他的艺术与主流艺术极为不同的独特品格,这是中国百姓的底层生活与中国传统艺术融合在一起所散发出来的浓郁气息,像在地下窖藏了多年的酒所散发出的香气,沁入我们的肺腑。
由于历史原因和创作条件的限制,刘士铭中年以后很少接到社会定件,他的雕塑大多不是纪念碑性的宏【鸿】篇巨制,体量不大,并不夺人眼目。他的作品需要静心细品,初看十分平淡,但你深入进去,反复观赏,就会感到其中的深长意味。既然他的艺术是倾其一生经历与心血的结晶,我们也应该用更多的时间去品味与感悟。
9. 富于激情 邵大箴语
10. 博爱
待解决:默默无闻?乐观?
图3:
2.趣味性:作品统一反映出来
艺术价值:
创作艺术具有民族性:
1、独特的创作技法: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他打骨子里非常欣赏、非常敬仰,非常追求中国民间的传统雕塑。当然他接受了美术学院的正规训练,基本功也非常好,但是他的个人创作非常的民间,这是因为他有机会在博物馆里或者在基层待过,特别是他自己对中国的汉代陶俑等古代的雕塑有特殊的研究,他吸取了中国传统营养,又和近代当代的生活相结合,创作出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我觉得作为一个艺术家来说,他的作品我觉得深深的扎根于民族土壤之中的,他的东西完全是作为一个艺术家内心的一种表露,他不会去迎合什么政治、艺术,或者为了追求市场经济去做作品,也不会标新立异去做观念形式上的东西追求,他完全是做一个艺术家,把自己的精力自己的内心一种情感通过他的艺术表现出来,我觉得当下确实这种艺术家不多,他才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那么他的作品,我觉得应该是非常轻松,非常质朴,他不做作,他不像所谓的学院派那种刻板,交流【矫揉】造作那种感觉,他还有很多非常感性的东西在里面。
刘士铭,借鉴我国古代陶塑艺术的民族传统,却另辟艺术新径,最终形成独立的艺术语言,完成了对传统文化的承继和弘扬。
他觉得作为一个中国的艺术家应该要有自己的风格,要沿着民族的道路去发展,所以他把原来的技法抛弃了,采用一种中国传统非常自然的表达方式,没有现成的规则限制他。
8、对中国文化的创新与弘扬
刘士铭,借鉴我国古代陶塑艺术的民族传统,却另辟艺术新径,最终形成独立的艺术语言,完成了对传统文化的承继和弘扬。
他觉得作为一个中国的艺术家应该要有自己的风格,要沿着民族的道路去发展,所以他把原来的技法抛弃了,采用一种中国传统非常自然的表达方式,没有现成的规则限制他。
我们讲文化创新,但同时一定要保护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传统是我们的文化之“根”。就如刘士铭,借鉴我国古代陶塑艺术的民族传统,却另辟艺术新径,最终形成独立的艺术语言,完成了对传统文化的承继和弘扬。他默默耕耘几十年,就是护卫并丰富和发展这个“根”,使之不断地抽出新芽、长出新叶,开花结果。
具有很强的中国气息的雕塑风格
刘士铭的雕塑不是简单的民间工艺美术的复制,他将自己受过的雕塑教育,如春雨无痕般地融入一种自由率真的表达之中,这种心灵的自由表达,正是汉代先人面对自然时的从容天真。由此,刘士铭在中国传统雕塑和西方写实雕塑的体系基础上,发展出一种平易近人、自信大度,具有很强的中国气息的雕塑风格,对中国雕塑的现代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时代性很强、有一定的历史价值的雕塑艺术的收藏品
所谓的历史价值,60年,在历史的长河里是很短暂的,但是对刘士铭先生来讲是一辈子,是用了毕生的精力。所谓的时代性强,就是刘士铭先生的每一件作品都反映出了时代的文化特点,如他在1949年创作的雕塑《丈量土地》反映了农民分田地的喜悦;1951年的创作雕塑《志愿军英雄》,反映了中华儿女抗美援朝的英雄气概;1958年创作的雕塑《劈山引水》讴歌了全国人民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等等。
9、爱的主题
(?)
爱情是刘士铭作品中的重要主题,刘士铭艺术中的爱情是一种心胸博大的爱,他的作品中不仅有恋人之爱,还有母子之爱、军民之爱以及小人物之间和动物的亲情之爱他所涉及的是人类日常生活中最为本质和永恒的情感(如天真无拘的童心与相濡以沫的母爱),是在任何时代和社会都令人动情的人类的最美好的
图4;
品质。正是靠着这些品质和情感,我们才得以度过生命中许多艰难的时刻,并且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了信心。
6、
对时代变化的敏锐嗅觉:
他的目光始终不离时代变迁中的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如《居民楼》描绘的是搬迁至新的居民楼的老北京居民,在楼下聚在一起闲聊的场景,一方面是生活条件改善了后的喜悦,另一方面是对原有的四合院早晚相见言谈甚欢的大院生活的怀念。他的作品不仅有对农村环境由于《沙漠化》(2000)而改变的忧虑,也有回到北京后,面对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塑造了繁忙的《建筑工地的水泥车 》,以及从《四合院》(2004)搬迁到《居民楼》(2005)的老城居民,他甚至细心地注意到北京街头抱着孩子做掩护的《卖光盘的农妇》。这种对于生活中新鲜事物的敏感也是刘士铭对于生活的热爱所带来的,在他的作品中,这种自然的生活状态与自由的表达方式形成了刘士铭雕塑艺术中最为可贵的生动与质朴,我们从中看到的似乎是原生态的生活,但又是感动了艺术家后经其提炼出来的生动瞬间,由此,他将诗意赋予了日常生活,使平凡获得了历史性的永恒。
(深入刻画)
7、
他对于艺术创作精益求精。
为了深入表达他对某一创作母题的认识,他往往抓住同一题材反复做,如《渔妇归》(1956),《知青清洁女工》(1981)、《吹唢呐的汉子》、《老虎背女人》、《母亲》(1993)、《后台演员》(90年代)、《自塑像》、《农家院》、《黄河渡船》等。这与中国文人画家的创作有相似之处,在不同的反复和调整中获得一次性速塑所不能达到的深入刻画。
吸收传统戏曲的精华
中国传统戏曲那种写意化的表达方式和行云流水般的自由转换给了刘士铭的艺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他与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马金凤所持续一生的艺术情缘更是令人感动的传奇故事。
3、他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和细腻观察对于生活时代的忠实记录。
作于1984年的《修鞋》,刻画了一对青年坐在小凳子上看看修鞋工为他们修鞋,女孩的一只脚因为没处放,直接放在了男孩的脚上,这样的细节在刘士铭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使人发出会心的微笑。《架鱼鹰的男人》(1986)描绘了黄河岸边乡民肩扛小木船,带着鱼鹰去捉鱼的场景。《铁华轧面条》(1998)描绘的是一位大学教授推着自行车去轧面条的日常生活,《爆米花》(1998)的老人是我们小时候最盼望见到的人,孩子们从家中拿些玉米或大米,加点糖精,在他那神奇的炉子里转上十来分钟,“呯”的一声响,空气中就弥漫着一股令人馋涎的米花香味。那个时候的煤是凭本限量供应的,为了节省用煤,城市里的人常常用一种粘土搀到煤里烧,乡里农民就用架子车拉着这样的煤土在城里挨家叫卖,一车2、3元钱。《拉煤土的少女》(1998)就反映了60年代的城市生活,这样的生活在今天的大都市已经消失,年轻一代已经很难想象那个逝去的年代,而刘士铭为我们留下了那个时代原汁原味的生活记忆。
5、(浪漫情怀) 天真而又富于激情的作品,
表现了一个雕塑家对生命和艺术的执著,有许多精巧的构思和表现来自对生活细腻观察和长期积累。这一时期是刘士铭反思自己所受的西方学院教育,转向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研究与融合。
图5:
刘士铭具有驾驭雕塑题材与自由造型的惊人能力,
不论什么样的题材和形象,只要是打动了他,心有所动,就会拿起泥团,让感情在手下自由流淌,让生命在泥土中活灵活现。
4、他的艺术的最大的特点就是朴素、真实(真人 真艺术)
作品真实、生动地表现了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状态。我相信他的艺术能够直接的、坦率的传达中国人民对生活、对和平的热爱和对爱情的热爱,“真”的标准能够对刘士铭的作品做出最好地解读。从题材上来说,他任何阶段的作品都是对现实的真实反映。
神采与意境的表达
刘士铭先生崇尚中国传统文化、传统雕塑和民间艺术精华,并从中吸取营养,终生受益。他追求作品中的形、神、意境而特别重视神采与意境的表达。
10、一以贯之: 原生态的表达方式? 重量感和面的运用? 5、浪漫情怀
作品中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内容仅供学习参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欢迎来到刘士铭档案。如需使用,请联系客服15210233586
名称:
四人总结刘士铭特点
档案号:
LSM-WG-002-015
版本:
印刷品
页数:
5
提供者:
家属
版权: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其它文稿
回忆王临乙先生
0
0
艺术家刘士铭
0
0
艺评
0
0
刘士铭记录王临乙关于自己作品的评价
0
0
刘士铭雕塑展专题研讨会
0
0
邵大箴文章序《刘士铭作品集》
0
0
老友刘士铭
0
0
艺术家刘士铭
0
0
点击咨询
电话:17744495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