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会员全站免费下载
立即加入
您的一年会员开通成功!
您的一年会员开通成功!
开通终身VIP成功!
今日下载数已用完
升级会员
提交
下载提示!请输入验证码验证哦!
看不清,重新获取
提交验证码
首页
全部分类
作品
草图
便条
文稿
物品
书信
剪报
照片
日记
证件
视频
音频
首页
>
文稿
>
艺术评价
>
>
老友刘士铭
详细内容
图1:
老友刘士铭
吴競【吴竸】
老朋友士铭先生的雕塑集就要出版了,这是一个令人高兴的消息,应该祝贺。
先说老朋友。老。好说,相识至今整整五十年,不谓不久。我二人早已年过花甲,不谓不老。按字的古意:“同志曰友,同门曰朋。”我们同出王临乙先生门下,艺术见解亦颇多共同之处。故用朋友二字说明关系,应与三十年代谚语:“我的朋友胡适之”不同。无攀附之意。
再说高兴。我国的雕塑家,想出个人集子谈何容易,导师辈、朋辈,毕其一生,辛勤劳作,没有开过个展,没有出过画册的比比皆是。再看看西方,那儿的雕塑家,三五年办个展览,出本画册,亦不是什么新鲜事。不是我的师友们水平低、作品少,而是另有原因。搞计划经济的时候,什么都有计划,不少人一生都排不上队,如今搞市场经济没钱出不了书。在此情形下,士铭先生能出个人画册,怎能不高兴?
图2:
高兴还有另一层原因,他不是一个活运的人,除了圈内,知道他的人不多。偏偏他的作品又非常好,很有些与众不同之处,把这些作品贡献给社会,给艺苑添一朵奇葩。会不会产生这么种社会效果啊!雕塑还可以这样作,到底能不能产生这样效果,请翻开这本画册吧!
刘士铭先生是天津人,因为从小就迷上了艺术,故而选择了雕塑专业。从小的诸多爱好,又都在他一生的创作中体现出来,溶入了雕塑作品之中。这也许就是通常说“博”与“专”的关系吧!
一九四六年徐悲鸿先生重立国立北平艺专。刘士铭先生就在这一年考入雕塑系,成为抗战胜利后,由徐悲鸿先生亲自录取的第一批学生之一。入学后,在王临乙先生班上学习。那一年雕塑系只录取了三位同学,另两位是于津源先生、刘小岑先生,后来都有大成就。
图3:
士铭先生在毕业前“红五月创作运动”时,创作了反映土地改革的《丈量土地》,后由捷克共和国国家收藏。大跃进时期创作了《劈山引水》,置于中山公园“保卫和平”牌坊前。58年时拆除。唯一称得上艺术品的也只有《劈山引水》一件而已。59年做为参加莫斯科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所作的原作,现保存在保定市东风公园内完好无损。 六十年代去三门峡体验生活。一天早上,正在路上走,突然传来哀婉的板胡声。噪声前行,琴声从铁路旁的一间小屋内传出,曲调是河南梆子,久久难忘,从那一刻起也许是艺术女神唤起了他久蕴心底秘藏。决定离开人人向往的北京,打点行装,沿着板胡的旋律南下,到河南梆子的故乡,寻求灵感,寻求梦境了。
有关命运的话题说了几千遍,有谁能说得清,只能用两个字概括——难说。只能听其安排。而无所可奈何,尤其是在英雄造势面前,大家都成了百分数。刘士铭先生就是在这时到了河南。首先遇到了学校下放,接着“四清”,直到文化大革命的史无前例。在惶惶不可
图4:
终日的心境下,还谈什么艺术。对于长于创作,饱于世故的他,没伤筋动骨就回来了,已实属万幸。
就在这个时期,他积累大量的素材,孕育着新的创作高潮。
1971年调转到了保定,最后以家在北京为由,辗转回到北京。开始了新的创作旺盛时期。文革后,拨乱反正,百废待举,他又回到了雕塑系,得到了一段稳定的创作时间。直到美院搬迁,因路远而离开。至今对雕塑系给他的条件仍旧感激不尽,但也不负雕塑系的好心,创作了大量的极具诗意的作品。
一九四八年暑假,我考入雕塑系,从此认识了刘先生,但没有交往。偶而看过他的习作,印象不深。真正的交往是在文革以后,从入学到文革后,这期间有一次可记的见面。
图5:
文革前,阶级斗争逐渐加深,已成山雨欲来风满楼之际,人人自危,以图避祸。此时山东省搞了一个阶段教育展览会。成为始作俑者,影响甚大。以后全国开花各省市都盖了起来,这是题外话。我当此时,被废物利用(原词)从小区调济南遂与共事。其处境乃是昨日犁田,今日掏粪,意在改造。
有一天上司叫我去参与接待河南访团,我有点吃惊,怀着猜想,一进门就看见刘先生。他乡遇故,惊喜交集。都说了些什么,年深日久,全然忘了,只记得他大衣兜里有一瓶止咳糖浆,不时拿出来喝一口。此次见面感慨万千,至今耿耿于怀,不能忘记。五七戴帽后,所有故旧都不来往,原因是不愿牵连别人,在搞阶级斗争的关头,竟有人敢来寻友,要求见面,也只有刘先生干得出来。
真正交往,是在近二十年的事。当时他已返京,不久返校,我也因五十二号文件回校,同在雕塑系上班,工作室对门,他的工作室房顶薄,冬天很冷,就到我的工作室来过冬,这一时期我对他的为人、艺术有了更深的理
图6:
解。
从外至内,说说我的理解。
衣着随意,单就整洁来说,整,谈不上,他的天性使然。明前因的缘故,这似乎存在某种必然,并非突然。
“一九五五年,全国戏曲会演,在长安戏院(第一次)看马金凤演的穆桂英挂帅(以后)连续看了六七次。回来就用剪纸形式刻了一个穆桂英很大的头像,装在镜框里,交给剧场报务员之后,他接到了一封来自洛阳豫剧团的信,并有一张她的便装照后,之后……经常来信,叫我对剧目提意见,而且还接受了我的看法。
一九五六年我去武汉长江大桥桥头堡内做雕塑时,第一次在后台见到她,是河南农村妇女打扮,不像名演员,对人极亲切……回北京后,时常通信,希望我给她做一个头像……不想因为头像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砸毁,她母亲因此生了病,她把这像当成了女儿本人。
士铭先生对于戏剧的热爱使他创作了“后台系列”,以戏剧为题材的美术作品,从大师级的关良到民间泥人剪纸,表现前台的比比皆是,不足为奇。而走向后台表现演员本身,那么富于生活气息。孤陋寡闻可能只此一家。有谁见这彩装旦色奶孩子,??。有谁见这戏箱上有
图7:
鸡,旁边有狗,一下子把演员与观众拉近,有老鸟来喂食,一见人就飞上房顶,而不肯离去。被此情面深深感动。第一是把鸟放了。第二是作出一系列以鸟巢为题的雕塑;是因为他希望小鸟已经回到巢中,与兄弟姊妹挤在一起。张开比头还宽大的嘴,朝天等待喂食。大鸟则站在巢边。这近于原始的朴素感情正是诗境。是1961年调到河南工作时遇到的。
故事:有一次在大堤上散步,看一个人很艰难地从堤下向上走,肩上扛着一个大木箱样的东西,那是用木棍连起来的两个箱子。当地人告诉他,才知道那是一只双提小船,扛船的是渔夫,这一情景在他心里驻留多年,直到回京才作成雕塑“扛船的汉子 ”。不知为什么,面对这件作品,让我想起来米勒的“船夫”。 故事:这回比较麻烦,要多说一些。也许是出于天性,士铭先生从小喜欢民间艺术,诸如地方戏曲、民族音乐、剪纸、脸谱等,无不喜爱。就说音乐吧,今天的音乐学院,当时是艺专的音乐系,以西洋音乐为主。院子里整天回荡着贝多芬、莫扎特的旋律。他确喜欢古典音乐、佛教音乐。北京盛行京戏。后升格为国粹,人们都以会唱几句洋洋得意,在这氛围中,他偏爱地方戏,尤其梆子一类,如:河北梆子、山西梆子、河南梆子等等。有点怪,
图8:
不为时尚左右。
当时他还是学生,没有多少钱,省吃俭用买了不少唱片,如名伶金钢钻、秦凤云、陈素贞的唱片都买回来,一遍一遍反复听而不厌。河北梆子名角李桂云在吉祥戏院里演出,更是每晚必到,这几位是五六十年前的名角,现在知道的人不多了,解放后,又看了郭兰英的山西梆子秦香莲。直到四十年后,郭兰英在杨先让教授夫妇陪同下,到刘先生家访问,才圆了对面交谈的梦。
这样由爱到痴迷,进而不能止于心向往之,达到起而行之的方法,是高级的,那是因为家有一位相濡以沫的贤妻。他一年四季穿胶鞋,夏天捂得实在受不了,就把鞋帮打了一圈气眼,工作服的穿法也堪称一绝,夏天反穿,扣子在背后,不扣,系一条小带儿。老规矩,即使汗流浃背也不光膀子。艺术家不修边幅,自古已然,其实我国也差不多,但士铭先生,确是出于自然,并非刻意求之。原因,出于习惯,无暇顾及;出于意识,不赶时髦,文如其人,他的作品也是一样,信手挖来,不事雕琢。
士铭先生从不发牢骚。这倒不是事事如意,而是没有功夫理会,没牢骚就远离了时事和政治。有点过分的地方也不说,好像也不太懂。他最有兴味的是回忆他那坎坷而又浪漫的经历。平铺直叙,毫无表情,更不润色,徐徐道来,也
图9:
确感人。久而久之,发现其实是在构思新作。古有“三上构思”之说。闲聊构思应属他所创,也算一奇。事实上是他讲到的事,不久之后就变成他的雕塑新作,摆上架子。
他的作品应属写意一类,不求工整,表情达意而已。对科班出身的人来说,是远离小技而近于大道,从故事到创作,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境界。
故事:从武汉去黄石、九江,沿长江而下,从船舷上远观江景,饱览江面。一条交行小木船,驾船的是位年轻女船手,健壮利索,腿间夹着舵把,双手推桨,面前一个泥炉,炉边一布卷,露出一个小脸,是个襁褓。这是个家,一条船上的家,轮船超过了它,小船留在后头,逐渐拉大距离,终于不见了。“唯见长江天际流”。为情景,视见之下,对于一位北方的单身汉子,除了新奇,为会无动于心吧。他的小船系列就在动心中产生了,作了一个叠个的变体稿,情之真、意之切,怎能不叫人感动。
安塞腰鼓。他做安塞腰鼓是体现一种边塞战士的武功和气壮山河的粗犷彪悍之气。我想它们的背后也应有不少故事。散发着诗意。是的,艺术总归还是要朝诗意上走,铜铙铁钹唱江东也好,团山把来遮面也好,大漠孤烟直也好,小球流水也好,有比没有好。
图10:
东拉西扯,絮絮叨叨,说了不少,深知不足以介绍这位怪才。他比作一条大河,我写的只是一勺水。至此本可打住,引用一名广告用语:“意犹未尽”,刘士铭先生:面长、眉浓、目?,面神似童子;腹未便便,亦颇可观,故曾戏称罗汉。一日遇叶浅予先生,叶先生注视片刻,曰:“此人可以入画”,于是相视而笑。原来二人都想起五十年前,叶先生曾给刘先生画过像。今天我写数字,让大家更了解士铭先生。
1998年3月28日
图11
图12:
文革前,阶段斗争逐渐加深,已成山雨欲来风满之际,人人自危,以图避祸。此时山东省搞了一个阶级教育展览会。成为始作俑者,影响甚大。以后全国开花各省市都搞了起来,这是题外话。我当此时,被废物利用(原词)从小区调济南遂与共事。其处
作品中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内容仅供学习参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欢迎来到刘士铭档案。如需使用,请联系客服15210233586
名称:
老友刘士铭
档案号:
LSM-WG-002-004
版本:
印刷品
页数:
12
提供者:
家属
版权: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其它文稿
刘士铭记录王临乙关于自己作品的评价
0
0
观先生自在蓬蒿雕塑展开幕式印象
0
0
自在蓬蒿——刘士铭雕塑展开幕
0
0
开幕式当天采访
0
0
乐观主义的“底层叙事”
0
0
回忆王临乙先生
0
0
展览观众留言
0
0
刘小岑 钱绍武 王澎 刘士铭雕塑联展
0
0
点击咨询
电话:17744495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