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会员全站免费下载
立即加入
您的一年会员开通成功!
您的一年会员开通成功!
今日下载数已用完
升级会员
提交
下载提示!请输入验证码验证哦!
看不清,重新获取
提交验证码
首页 > 文稿 > 艺术评价 > >

记忆之门——刘士铭研究写作大纲

详细内容


图1:
《记忆之门——刘士铭生平与雕塑研究》初枢昊

 

图2:
      民间雕塑,彩色雕塑。
    《刘士铭研究》写作大纲
      序
      对刘士铭的艺术成就,尤其是文化意义,做概念性的介绍。

正文写作思路
      作为典型的艺术家研究,本书的写作,将以刘士铭的生平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以不同时期作品所表现的不同主题,来探讨各个时期主题所反映的不同内含、艺术家的自我追求,以及与不同地域文化和时代、主题的关系,目的是在文化的层面上,通过他的作品,以同时代的主流艺术作品(雕塑、绘画等)为背景,折射从1949年开始直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长达半个世纪中国社会,尤其是平民社会的变迁。
在具体写作方法上,不拘泥于写作形式,希望将感性的理解与理性的分析结合起来。

正文结构

1.与津门文化的关系研究
      这一部分以刘士铭的早年经历为基础,从天津的历史与文化特征,来探讨天津发自根底的世俗文化对刘士铭后半生(也是一生中占主导地位)艺术追求的影响。
      天津作家林希曾在《草根文化里的天津》一文中,着重探讨了天津卫的草根文化特性。出生于天津的刘士铭,虽然在天津生活的时间并不长,但这种草根文化的平民性,可以说已经深入到了他的灵魂,随着时间的流逝,在他的创作中日渐凸显出来。
      在这一部分,简单穿插他父亲言传身教对他的影响——他父亲留学美国,接受美式教育,其教育方式无疑也对刘士铭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形成有影响。这一部分参阅许纪霖、秦晖、韩石山等对接受美式与日式教育的知识分子对民主的理解



 

图3:
不同,探讨经验主义对刘士铭的影响。
      在此部分,开始涉及刘士铭艺术创作的最早萌芽。涉及泥人张等天津市井文化。参考考尔德的早年经历对其艺术的影响。(《1940年以来的艺术》)

2. 与京派文化的关系研究
     “七七事变”后,随着刘士铭举家迁往北平(北京),京派文化开始成为刘士铭所接触的另一种不同形态的文化。刘士铭这一时期的经历,只作为引线,着重探讨“近官”的京派文化对刘士铭早期创作中“宏大主题”的潜在与前在影响。参考杨义《京派与海派综论》,杨东平《城市季风——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以及鲁迅、陈平原等相关论述。
      这一部分,同时论及《金刚经》等佛教典籍对他世界观的影响。
      这一时期,他跟雪庐画社的季观之学北宗山水画,也是后来投身艺术行当的诱因,简略论及。

3.与雕塑主流与时代的关系
      1946年,刘士铭考入国立北平艺专(中央美术学院前身),开始接受为期4年(1946-1950)的学院教育。他得以入学,是徐悲鸿亲自挑选的结果。探讨徐悲鸿行为背后的艺术思想,以及为何采取这种选材方法。参考王震《徐悲鸿年谱长编》,陈传席《徐悲鸿》,华天雪《徐悲鸿的中国画改良》等。
      结合刘士铭在国立艺专学习构图,以及李宗津、滑田友等的教育,介绍刘士铭的独特才能与创作方法。滑田友对民间艺术的重视。探讨经过西方学院教育之后的艺术家,反过来对中国民间艺术的重视。这种艺术思想与创作方法上的中西结合,也成为后来刘士铭的雕塑方法。王临乙与王合内的为人为艺,对刘士铭选择雕塑道路的影响。这些刘士铭的师辈,简历与艺术要在注释中出现。
      从主题与形式,探讨《丈量土地》与时代的关系。

4.宏大叙事与时代主旋律
      这一部分时间跨度为1951—1960年,即刘士铭毕业后十年间的生活与艺术创作。这一时期,他参加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创作中。关于这一段,参考殷双喜

 

图4:
《人民英雄纪念碑研究》。
      1956年,中国进入“大跃进”时期,这一时期,刘士铭进入中央美院的中国雕塑工厂创作组,后创作大型雕塑《劈山引水》。这一部分探讨雕塑的公共性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公共性概念参阅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宏大叙事参考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刘士铭的雕塑与时代主题关系,参考诸多历史与艺术史著作,与雕塑工厂的关系,参考《雕塑五十年》。

5.从学院到民间
      在1957年,雕塑工厂领导号召雕塑要“面向群众,大搞普及”,这也成为刘士铭雕塑开始转向的标志。但这种转向,当时是为了符合“时代精神”,但已经开始将眼光转向中国的乡土与民间艺术,开始凸显乡土中国的文化品质。这种与文化传统的关系——接续被20世纪社会主题遮蔽的传统,与民间艺术的联系。参考费孝通《乡土中国》与相关讨论集。
      这一时期,是刘士铭艺术的重要转向期,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个人生活的变迁。这一部分要相对详尽地介绍他的生活经历。重点是1961—1971年的河南时期。
      这一时期,刘士铭的作品开始呈现学院技术与乡土情怀的结合。但作品的主要基调,像复制《收租院》等文革美术的“高大全”,但这种作品中,非个性化的主题、形式中也有个性化的处理,要具体论述。参考吕澎《20世纪中国艺术史》、邹跃进《新中国美术史》等相关书籍。

6.历史博物馆——走向历史深处
      1971年,刘士铭曾被历史博物馆借调一年,回到保定后,办理“因病退休”,到历史博物馆修复文物,这一时间为1975-1981年,从此建立了与秦俑、汉俑、汉陶的关系,创作风格为之一变。题材是晚年对早年生活的回忆,逝去的生活——人的记忆。与齐白石的“衰年变法”加以比较。齐白石的研究参考郎绍君《齐白石的世界》等。

这一部分为写作的最重点。创作题材大致分为几部分:
与秦俑汉俑汉陶的关系比较研究;

 

图5:
      个性化的主旋律创作研究:如《宋庆龄》(1996)——偶像化,个人的存在被消解掉;《向太阳》,《打靶》(1987)等,民间化的处理方式,参阅杭间《手艺的思想》等;
      戏剧主题:与林风眠、关良画戏进行比较,林风眠主要参考郎绍君的《林风眠》等书。但刘士铭的戏剧主题与他们不同的点,主要在于超越形式,关注舞台生涯背后生活的艰辛——“后台系列”。与李可染的看戏进行比较。李可染的研究,主要参考万青力《李可染的世界》等;
      情爱主题:刘士铭的远赴河南,既与社会环境有关,也与他对河南乡土、豫剧及马金凤的痴迷有关。这一部分参考对钱绍武的采访等。而他在雕塑中对此的反映,构成晚年作品的相当大部分,如《马背上的爱情》(1980)、《情人》(1983)等。后逐渐将这种爱扩而广之,到《洗澡》(1989)、《妈妈回来了》(1990)的母子之爱,《姥姥抱抱》(1992)等的慈孺之爱等。
      动物主题:与巴里、王临乙、王玉平等进行比较,以及毕加索的鸟——实物,毕加索的构成意识,参考阿纳森《西方现代艺术史》第221页。
      市井生活主题:在刘士铭的雕塑中,小人物,尤其是“沉默的大多数”——弱势群体是其作品的主角,像《黄河船工》系列、《外来打工妹》(1980)、《爆米花》(1986、1988)、《拉煤土的妇女》(1998)、《四合院》(2004,个体家庭——大杂院——窥探与关心的矛盾统一)、《居民楼》(2005)、《奶奶家的巴狗》(2005)、《车站母子》(2005)、《天井》(2000,退出历史舞台的人生状态)等。在刘士铭的雕塑中,这种市井生活,其实反应了城市化过程中的人的精神的某种失落与对传统生活方式的迷恋,要对比城市化进行讨论。其中有些主题,1950—60—70—80年代同一题材的沿革,参考《美术研究》1998年第4期文章。
      社会主题:《北京胡同卖菜》(1982)、《开封架子车》、《知青清洁女工》(1983,要与当时的社会潮流对比)、《沙漠化》(2000)、《卖光盘的农妇》(2004)、《大头娃娃》(2005,阜阳假奶粉)。这一主题可以与刘士铭对“侠”的迷恋(参考录音)、练“气”等联系起来。
      传统主题:《广陵散》(1986,参考鲁迅《魏晋风度》一文、余秋雨《山居笔记》)、《阮籍》(1988)、《长坂子龙》(1994)、《钟馗小鬼》、《逍遥游》等,与古典文献的记录相印证,并探讨其中表现精神的异同。

 
 

图6:
      佛教主题与随缘:《丝绸之路》、《西游记》、《朝拜》等作品都显示出佛教精神在刘士铭生活与雕塑中所流露的随缘精神。这一部分要与他早年的经历联系起来研究。
      刘士铭的创作,就艺术形式看,占比例最大、分量最重的是陶塑作品,与雕塑、陶艺的比较,参考孙振华论雕塑的《走向荒原》及左正尧论陶艺的《超越泥性》等。
      刘士铭的作品,由早期的公共性主题,逐渐转向非展览性、非公共性、非商品化(参看采访与对待陶艺商品化的态度),越来越倾向于自娱与寄托,这种转换,原因分析,参考邵大箴、殷双喜、邹跃进、徐虹、杭间等相关研究文章。但本质上,这种平民化的价值取向,既是个人生活变迁的结果,也是天津草根文化精神的显现。他的艺术成就,参钱绍武、隋建国的评论。
      附录
      刘士铭《自述》
      刘士铭年表
      致谢

  • 名称:
    记忆之门——刘士铭研究写作大纲
  • 档案号:
    LSM-WG-002-021
  • 版本:
    影印本
  • 页数: 6
  • 提供者:
    家属
  • 版权: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点击咨询
电话:17744495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