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会员全站免费下载
立即加入
您的一年会员开通成功!
您的一年会员开通成功!
今日下载数已用完
升级会员
提交
下载提示!请输入验证码验证哦!
看不清,重新获取
提交验证码
首页 > 文稿 > 艺术评价 > >

人评——真诚坦然的艺术人生

详细内容


图1:
人评(真诚坦然的艺术人生——艺术人生)
      刘士铭先生是一位值得尊敬的,真诚的平民艺术家。
      他为人朴实,真诚,经常会有些常人没有的想法、点子和举动。人称是个“怪才”。
      刘士铭先生是我们非常崇敬的也是影响了很多艺术家的一位老雕塑家。
      刘士铭先生从不张扬这些成就,其艺品如其人品。外表平和无华,内心却充满激情,数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他用自己的眼观看世界,用自己的心去体验世界,是一位敢于追求自己梦想的人。
      他真是非常纯朴,他一直不求功名,他默默地在工作。
      刘士铭先生以炽热的感情长期深入基层群众生活之中,他熟知人民的生活、情感、欢乐与苦难,他深爱这片黄土地和平民百姓。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对人生酸甜苦辣的亲历,深深地影响着他的艺术。
      他做的东西很多,他非常勤奋。他每天带个饭盒,骑个自行车,中午把饭热一热,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但是我觉得他非常富有,虽然他在生活上很清贫,但是他很富有,所以我觉得这些要得到很好的宣传。
      ——曹春生

殷双喜:
      自60年代起,刘士铭的生活发生重大变化,他远离北京,到河南、河北生

 

图2:
活,此后离家别子,一生坎坷,诸多磨难。但这些没有使他对生活失去信心,相反,在与中国社会底层民众相处的日子中,刘士铭看到了人民对生活的达观和人性的真诚。他的艺术发生了重大的转折,更深入地探触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表现了一个中国雕塑家的人文情怀,在刘士铭的作品中,最可贵的就是这种平静达观的生存境界与人性的温暖。
      他不想靠自己的作品获取世俗名利,所以他不关心流行的时尚与风格,我行我素,真诚而坦然地行走在自己的艺术之路上。
      支撑刘士铭一生的,是他对于雕塑艺术那种发自内心的挚爱,雕塑对于他,就是生活,就是生命,就是信仰。看一个艺术家,品评其艺术作品,最重要的是看这个艺术家有没有信仰,作品中有没有精神。这种对于生活和艺术的信仰,在我们这个日趋追逐功利的时代更显珍贵,正如梁启超所说:“信仰即神圣。在一个人为一个人的元气,在一个社会为一个社会的元气。”
      ——摘自殷双喜

邵大箴:
      刘士铭是一位诚实的艺术家。他做雕塑不为名,不为利,不迎合流行的思潮和风尚,他忠实于自己的眼睛和心灵,表现自己的感受和感情,在雕塑这块园地里默默耕耘数十年。他自幼受民族、民间艺术熏陶,对艺术有极强的感悟力。
      他悄悄的把自己藏在作品的后面,把自我融在他的极有生活趣味的作品里,把自己朴素和真挚的感情融在他塑造的形象和陶塑的语言之中。
      创造对他来说,是一种乐趣。他充满激情,全力以赴地投入,精神高度集中又自我放松,在刻意追求和不经意之间,驰骋自己的才能。(字号)

 

图3:
孙伟:
      在我们的研究中,刘先生最大的独特性在于他的淳朴和纯真。灵感来自平凡的生活。虽然在时代的艺术思潮中没有他的位置,但是他始终没有刻意去追赶市场潮流,而是坚持自己的艺术作风,坚持自己的道路。
      刘士铭是独特的,独特在他的身份;独特在他的兴致,独特在他的为人;独特在他的关注;独特在他的作品之中。一个值得研究的“刘士铭”。
      刘士铭是特别理想主义的一个人,作品里面无时无刻不体现这个东西,他这个人极其浪漫,包括他做的那些小猪,小猪圈,作品里面的小人物,团缩在小矮墙下面,虽然是生活矮一点,但是他觉得那种生活是他的理想,刘士铭特别想自由的,非常舒服的生活,没有任何追求,虽然做的是一个农民,小院落,实际上他表达他自己,我觉得他是表达他自己,所以他理想主义的味道,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也在作品里面展示出来。
他把最珍贵的东西留在他心里,就是这样祥和,和任何人没有争斗,他自己内心很平静很祥和的生活状态,没有利益,没有利害冲突。
      这个时代,很多人随着大潮,随着时代走,他们也把自己的命运同时代的潮流紧密地结合起来,刘士铭不是,他没有跟着潮流走,他把纯粹的东西留下来。

钱绍武:
      他不爱说话,但朴素诚恳,没有架子。

 

图4:
      他和所有的大艺术家一样,挫折和磨难对他实无所谓,因为正是这些挫折和磨难造就了他的艺术。
      他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像法国艺术家凡高,全身心的专注热爱艺术。

靳之林:
      刘士铭是真正的人民艺术家,民族民间雕塑艺术大师。置身于刘士铭的雕塑工作间,那种民间文化气氛,就如同置身于一座民间社会生活与民俗生活的艺术博物馆。他的一生就生活在这个艺术世界之中,不为迎合瞬息万变的政治风云,也不追逐日进斗金的市场价值,他随心所欲地表现自己的质朴情感,他是真正的艺术家。
      质朴深沉内在寡言的刘士铭,对蕴藏在内心的对生活对劳动群众的炽热之情,像一座高大而沉静的火山,只有在它喷发出来内在的炽热岩浆的瞬间时刻,才能感到那种倾泄出来的震撼人心的力量,只有对生活钟情的浪漫主义的炽热情感,才能放任不羁地宣泄出来,刘士铭那种对生活律动的痴诚钟情的炽热之情,是我一直为之倾倒的。

吴竞【吴竸】:
      有一天上司叫我去参与接待河南团,我有点吃惊,怀着疑虑,一进门就看见刘先生。他乡遇故,惊喜交集。都说了些什么,年深日久,全然忘了,只记得他大衣兜里有一瓶止咳糖浆,不时拿出来喝一口。此次见面感慨万千,至今耿耿于怀,不能忘却。五七载帽后,所有故旧都不来往,原因是不愿牵连别人,在搞阶

 

图5:
级斗争的机关,竟有人敢来寻友,要求见面,也只有刘先生干得出来。
      一年四季穿胶鞋,夏天捂得实在受不了,竟就把鞋帮打了一圈气眼,工作服的穿法也堪称一绝,夏天反穿,扣子在背后,不扣,系一条小带儿。老规矩,即使汗流浃背也不光膀子。艺术家不修边幅,自古己然,但士铭先生,确是出于自然,并非刻意求之。原因,出于习惯,无暇顾及;出于意识,不赶时髦。文如其人。
      在学校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很露锋芒的人,很普通,很普通的那么一个人,可你跟他处长你就知道,他内心是非常丰富一个人,而且真的按他的想法走下去、做下去。
      我特别喜欢他的地方,是这个人特别真挚。
      赤子之心,这是作为一个艺术家最宝贵的,毫无世故毫无沉浮【城府】,跟人交往都是以诚相见以心相见。
      他什么都不管,就管我自己的艺术,工资可以不要,职称可以不要,房子可以不要,那个时候不容易呀,你想想就这个,谁能做得到呀,中国人有几个能做得到呀。
      有一个西方作家说什么时候写文章,像女人生孩子一样,不生不行,那时出来的是文章,不是挤出来的,不是做出来的,他就这样,他想一个东西就做,不做出来就难受,这是真的艺术家。

 

图6:
孙家钵:
      刘先生是我的老师。他不光教我烧成的技法,我还学了点如何做艺术家。当然这是没有教案的,是我用心偷来的。

人民日报海外版:李泉田
      他沉浸在地方风土人情、民间美术、戏曲之中。走黄河、下窑洞,中原和燕赵文化的丰厚积淀成为他日后创作不竭的源泉。1974年他回到北京,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修复文物,这又是6年难得的机遇,接触到大量古代艺术珍品眼追手摹,心领神会。他从古代陶俑中重新发现了自己,那看似乱头粗服,而实如明镜般真挚的艺术正是刘先生的本性,也更坚定了他创作的表达方式。
      无论寒暑,守着电窑,别人以为不堪其苦,他却如使命所驱,自得其乐。
      雕塑是沉默的艺术,刘士铭更讷于言。我们是透过作品了解他,对他进一步了解后更增进了对作品的理解。像所有大艺术家一样,刘士铭的艺品和人品是分不开的。在艺术多元化发展的当今,什么是艺术家的品格?什么是艺术的本质?象牙塔中的艺术家如何认识民族、民间艺术?原生态艺术如何在保存“原生态”的前提下提高?刘士铭其艺其人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邵菁菁:
他对那些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人们抱着一种同情的心理。他像小时候一样喜欢四处观察,他的眼睛是慈悲的也是锋利的,可以将所见之物变成记忆存在脑海里,

 

图7:
随时都可以唤得出来。
      在对古人产生敬佩心理的同时,他的知识也得到了长进,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思考方式,博览群书、善于思考和发问使他不会拘泥于一家一派的观点。
      他对艺术的爱好更多来自于自己在生活中的发现和认识。
      他在深入平民百姓的生活环境中找寻着爱的永久性以及创作的动力。在生活中,他在不自觉地观察和发现爱的火花。在生活中,遇到所见的人和物被损害或被污辱的事件时,引起他强烈的同情心,他便不自觉地观察记录在记忆中。他不自觉的用爱和同情心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而这些事在以后会形成他创作的素材。他的天性中有着嫉恶如仇,对伪善者的鄙视。在生活中他最诚恳地喜欢和同情的对象是幼小的孩子的天真、无邪、无害、真实、自然,喜怒哀乐发自内心,因此他的创作中常常出现母爱和幼小的孩子形象。这是他在雕塑创作中不知不觉中就会出现的形象。
      他不想故意做一些张扬自己的东西,也不愿意做一些不情愿的、又不得不做的东西,如果非要如此,他宁可放弃。

卜根旺:
      刘士铭先生是一名优秀的民族艺术家,多年来和百姓朝夕相处,深入基层体验人民生活,其作品具有浓郁的民间艺术特色。

 

图8:
杨力:
      他数十年如一日地沉浸在自己的创作中,不大受到外面各种思潮的影响,也不为名利所动,安静地独守他的一片乐土。

苏士澍:
      刘先生是在用自己的心灵去和每件作品去对话,而不受当今社会的时髦的一些东西的影响。只有这种用心创作的作品,才是成功的、有生命的、长久的。
      今天我们还有像刘老这样的一代人在当前的状态下,在艺术的道路上,坚定不移的为中国的艺术事业作出贡献,实在是我们当下好好学习的例子。今天的艺术各界都存在这样一种浮躁的情绪,在金钱面前的脆弱。虽然刘老没有像别人那么多钱,但是他持有的那一份精神境界的价值远远高过于他们。

徐舰:
      我其实一直想用一个词来形容刘先生的经历,说是一个传奇人物也好,或者说是一个隐士,我觉得都不合适,如果说他是奇人呢,是因为他看上去比较传奇,但是实际上是更多的坎坷经历;说他是隐士,只是说明他当下的知名度与其作品的成就是一种不相称的情况。我觉得他曾经的丰富经历也好,还是现在默默无闻也罢,其实他表达的是一种对艺术的忘我执着。

胡继高:
      他的东西没有跟市场搅混在一起,但是正是这点说明,他是个纯粹的艺术家,他的艺术创作的价值体现在此,十分具有收藏价值。

 

图9:
张苑:(待定)
      从刘先生的作品中,我们强烈的感受到刘先生是完全带着艺术本身的符号和个人品格。这些被忽略的题材,恰恰唤起我们对生存状态的审视对生活的精神渴望以及对生存文化的了解。刘先生是创作群体的一面镜子,也是市场的一面镜子。

刘东瑞:
      在今天这样一个浮躁的环境中,在急功近利的商海里,刘士铭能以一颗平常心,以一个平民百姓的心态,在默默从事着自己心爱的艺术创作,用泥条记录着历史,记录着即将逝去的历史形象,他心地善良,纯真,没有面具,不伪装,没有装腔作势的表演,没有深厚的厚黑哲学,完全可以说,他仍是共和国里一个原生态的雕塑艺术家,他的作品和他的人一样,永远可亲、可敬、可爱!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网
      艺术发展到当今时代,尤为强调个性的创造。刘士铭把自我融入他极富生活趣味的作品之中,把自己朴素和真挚的情感,融进塑造形象和陶塑语言之中,尽情表达他钟情生活的浪漫和炽热情怀。

吕品昌:
      他觉得作为一个中国的艺术家应该要有自己的风格,要沿着民族的道路去发展,所以他把原来的技法抛弃了,采用一种中国传统非常自然的表达方式,他脑子里没有任何规章,拿自己感兴趣自己喜欢的东西,没有现成的规则限制他。 

     

图10:
      他是一个所谓意义上的艺术家,他就是成天埋头伏案做他的艺术,做他的作品,他不考虑任何的东西,他不会去迎合什么来做他的作品,他也不会为了市场来做他的作品。但并不意味着他没有市场,他不会去迎合市场去做,事实说他是尊重自己的感受,真正自己内心想要表达的东西做出来。我觉得这是作为一个艺术家真正需要的东西,刘先生的艺术是真正从心底出来的,是通过对民族文化长期深入的研究产生的。

盛扬:
      他就是契而不舍,不管是在风平浪静的时候,还是暴风骤雨的时候,他都不断的创作,他没有大起大落的时候,也没有大红大紫的时候,但是他就是很勤恳,这种精神我觉得对于一个艺术家是很难得的。

袁运生:
      他是个老百姓的艺术家。在当今这个时代,这是极为难得的,而且他不是站在老百姓的上头,不是在指指点点的去对待普通老百姓,他就是百姓的里头一员,就是农民当中的一个,他是这样一位艺术家。
      他把握对象,作为雕塑语言的把握他是非常独到的,他是用一个特别平常的方式,而做了很深入的内容。
      他能重视中国的文化,重视自己的文化说明他是很有自尊的,因为一个艺术家出去,他要有自信,同时他要有自尊,他的艺术创造力的发挥就变成了有根之木,有源之水。他就不会在那里接着人家的木,栽到这里来,没几天就死,他不

 

图11:
会,所以他很有价值。

王少军:
      刘先生是艺术圈里的罗汉,很有修行的老先生。

 

图12:
      如果从中国古代雕塑史来看,我们也许可以找到刘士铭的这些陶塑作品与汉代陶楼的文脉关系,但确切地说,刘士铭的作品更多地来自生活而非艺术史,他看到并感受到了陶渊明诗歌中那种“依依墟里烟”的质朴的乡村气息,又用他的神奇的手为我们揭示了中国农家院落里的朴素与祥和。
      刘士铭的作品大多数建立在对现实生活的深切感受上,因为他一生总是处于“底层”,其所思所塑无非所见所感,这看起来是经典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但刘士铭的作品蕴含着对于人生的积极性理解,有许多人生的哲理就包含在无言的相视与一声叹息之中。而他对于生活的理想,也往往以浪漫主义的奇特构思表现出来,由此,刘士铭与那种单纯表达社会主义概念、有很强的政策说教性的写实主义艺术风格不同。他的作品,就像中国农村那些充满智慧的老人,在夏夜麦场上给孩子们讲讲历史、英雄和故事,就将人生的底蕴和做人的道理如春雨一般滋润了下一代的心灵,并且将中国的民间传统文化延续下去,保存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色与善良人性。
      刘士铭在他的作品中,把自己的人生哲学融入其中。在中国社会大多数普通人的一生中,每天都会有一些小的变化,不可能重复大的事情。所以刘士铭的作品没有大起大落的风格变化,以一种缓慢的节奏,接近他所经历的生活原貌,其中有五味杂陈的细腻感情,使我们在品味他的作品时,为其中的小人物平凡的日常生活和挚爱亲情所打动,不知不觉中流露出会心的微笑,但其实是感受到了社会底层百姓的艰难生活中所蕴含的无奈与苦涩当我看到《开封架子车》(1980)、《后台演员》(1983)、《自塑像》(2002)这样的作品时,涌上心头的不仅有对老百姓面对艰难生活的坚韧意志的佩服,也有几丝苍凉感。
      因为他不想靠自己的作品获取世俗名利,所以他不关心流行的时尚与风格,我行我素,真诚而坦然地行走在自己的艺术之路上。可以说,生活在底层,远离都市文化中心,与世俗功名无缘,苦难与困顿,这一切造就了刘士铭的艺术,也

 

图13:
赋予了他的艺术与主流艺术极为不同的独特品格,这是中国百姓的底层生活与中国传统艺术融合在一起所散发出来的浓郁气息,像在地下窖藏了多年的酒所散发出的香气,沁入我们的肺腑。
      由于历史原因和创作条件的限制,刘士铭中年以后很少接到社会定件,他的雕塑大多不是纪念碑性的宏篇巨制,体量不大,并不夺人眼目。他的作品需要静心细品,初看十分平淡,但你深入进去,反复观赏,就会感到其中的深长意味。既然他的艺术是倾其一生经历与心血的结晶,我们也应该用更多的时间去品味与感悟。
      刘士铭的雕塑使我们反思中国当代雕塑的审美判断是否应该有自己的价值规范和标准。这个价值规范的内在底蕴是什么?它和传统的中国审美范畴和概念比方说骨、风、神、气、韵有什么关系?记得钱绍武先生曾经在《美术研究》撰文讨论中国传统雕塑的艺术特点,特别是气、韵、风骨等,而这个问题涉及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艺术的借鉴和当代的转换。中国雕塑界的前辈如曾竹韶、滑田友、王临乙、刘开渠等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视的,并且也做了许多极具价值的探索。今天,我们如何延续继承他们的审美理想,发展当代中国雕塑?在这方面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雕塑家做了大量的工作,作为20世纪留法的中国第一代雕塑家的学生,刘士铭以自己的一生对这个课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的雕塑回顾展使我们对这个历史使命看得更加清晰和鲜明。就刘士铭的雕塑艺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可以使我们开阔眼界,认识到中国雕塑的发展之路应该有多样的途径,但从中国本土文化出发却是一条非常有价值的探索之路。

概括刘士铭的雕塑艺术,可以看到这样一些特点:
一、是对时代变化的敏锐。
二、是他对于艺术创作精益求精。
三、是对中国传统戏曲的热爱。
四、是他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和细腻观察,并且注意表达一些特殊的场景与习俗。

 

图14:
      在他的作品中,这种自然的生活状态与自由的表达方式形成了刘士铭雕塑艺术中最为可贵的生动与质朴,我们从中看到的似乎是原生态的生活,但又是感动了艺术家后经其提炼出来的生动瞬间,由此,他将诗意赋予了日常生活,使平凡获得了历史性的永恒。
      60年代的城市生活,这样的生活在今天的大都市已经消失,年轻一代已经很难想象那个逝去的年代,而刘士铭为我们留下了那个时代原汁原味的生活记忆。
      刘士铭具有驾驭雕塑题材与自由造型的惊人能力,不论什么样的题材和形象,只要是打动了他,心有所动,就会拿起泥团,让感情在手下自由流淌,让生命在泥土中活灵活现。
      刘士铭晚年所做的大量雕塑多来自往事旧忆,是一种像速写一样对生活的印象,他像一匹伏枥的老骥,雄心犹在,追忆命运多舛的一生,有许多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涌上心头,从他的手下汩汩而出。
      就中国传统雕塑来说,他最喜欢汉俑,他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长期观摩了那么多的汉俑、汉马并且做过临摹和复制工作,先人创造的艺术作品中的动作和神态美充满了力量,也深深地打动了刘士铭,他在自己的创作中吸取了中国传统艺术和民间艺术中那种天真流露直抒胸臆的诚挚精神,他的雕塑艺术继承和发展了中国民族民间艺术的伟大传统,在20世纪中国雕塑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
      所以刘士铭的作品没有大起大落的风格变化,以一种缓慢的节奏,接近他所经历的生活原貌,其中有五味杂陈的细腻感情,使我们在品味他的作品时,为其中的小人物平凡的日常生活和挚爱亲情所打动,不知不觉中流露出会心的微笑,

 

图15:
但其实是感受到了社会底层百姓的艰难生活中所蕴含的无奈与苦涩。

钱绍武:
      他自己的身份始终是群众的一部分,他从群众角度爱着这一切,感受这一切,同情这一切。他对这些都烂熟于心,一捏就“入木三分”。
      他吸取了汉俑的毫无拘束,破除框框的根本原则。他吸取了民间艺术的一片天真流露直抒胸臆的诚挚精神。
      他对艺术一往情深,对民间艺术充满了感情。
      他的作品直接打动人心,他的艺术给人家的感受就是生活,真正底层的悲观离合、喜怒哀乐的生活。
      刘士铭的艺术是现实生活的缩影,但是他不是为了反映现实生活,而是他的所感所见,自己的兴趣自己的同情,或者自己的什么,他都有所寄托,本身他的艺术价值是非常真诚。
      他的作品充满了人间冷暖,他的魅力就是真诚,虽然都是小东西,但是无拘无束。
      他把作品和人的生活经历密切的结合起来,纯粹的艺术家就是这样的一种艺术态度。
      他的《劈山引水》应该说是体现我国人民的改天换地的大无畏精神的优秀杰

 

图16:
作。我认为在我国雕塑史上是会留下来的少数作品之一。
      他和所有的大艺术家一样,挫折和磨难对他实无所谓,因为正是这种挫折和磨难造就了他的艺术。
      正因为他呆过的地方多,对民间艺术有了充分吸取的机会。他吸取了汉俑的毫无拘束,破除框框的根本原则。
      他自己的身份始终是群众的一部分,他从群众角度爱着这一切,感受这一切,同情这一切。他对这些都烂熟于心,一捏就“入木三分”。
      他的作品最主要的是一个真字,真感情,真激动,真反对,真讽刺,但是他是非常的真挚与同情一些非常底层的人民,非常真挚,不拘一格,充满着童趣,这是真正的我们中国的瑰宝

邵菁菁:
      在刘士铭艺术生涯的一开始,他就表现出一种善于观察的突出能力,并能很快地抓住描绘对象的整体,在作品中表现出事物的面来。
      他不会满足现状,永远向前走着,直到有一天他找到了自己最喜欢的、最恰当表达其艺术观念的方式来传达着自己的情感和灵魂。在经过了几十年的积累、沉淀,形成了他今天的艺术风格。
      一个艺术家不顾别人的议论,执着地坚持自己,实属不易。刘士铭的作品深扎根于民族土壤,他的作品完全是作为一位艺术家内心感受的自然流露。他不

 

图17:
会去迎合任何人的审美观点,也不会标新立异地在观念形式上进行追求,也不会像所谓的学院派艺术家那样刻板、矫揉,他完全是把自己的经历、自己的内心通过他的艺术作品表现出来。
      生活造就了刘士铭的艺术。刘士铭的作品就常常如此,像一出戏剧由一个一个小故事串成,最后说出人生的全部,使人不由自主地感动。
      刘士铭把他所观察到的生活以及内心深处的欢乐与痛苦都通过他的作品来表达,他在塑造形象的时候把情感放在第一位,也有人会觉得他的作品的比例不是很协调、作品不是很美,至少不是公众所认同的那种美,但是他的作品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此,因为这些都是他出于对生活最深切细微地理解。
      刘士铭用自己的习惯手法表现自己所生活着的时代的人物、形象和故事。
    “情”,真情,好作品的永恒性在于情真意切,善良、纯然无邪、自然、不虚伪、不造作。他就是遵守这个原则和信念,随心所欲地进行创作。
      他的作品也是另一种生命的延续,有他的精神,他的个性,都体现在“作品”这种载体中。

司徒兆光:
      不可忘记,雕塑艺术中还有小型的陈设雕塑,世界上一些影响宽广的巨型雕塑都是在无数小件雕塑中诞生的。有的小件雕塑,形象生动,内涵丰富,耐人寻

 

图18:
味,其特有的艺术魅力让人爱不释手,流连忘返。刘士铭先生创作的一批粗陶雕塑就是这样的艺术精品。
      刘士铭的陶塑表现手法简洁明快,点到为止,既不粉饰,也不刻意夸张,珍存生活的原汁原味儿,又不腻腻歪歪地追求过多的生活细节,使人看了备【倍】感亲切自然,欣赏到生活与艺术之美。这些都得益于他对民族传统雕塑的学习与研究。
      刘士铭手下的形象是他对生活原形【型】感受的再现,是基于对生活本质的感悟。他执著地照自己的艺术准则,自由自在地在泥巴上尽兴发挥其创作激情,那样忘我,那样真诚,以至于有时表现手法甚至是稚拙的,但是却很感人。

李泉田:
      在艺术中,细节的真实是打动人不可或缺的依据,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并未陷在“真实”中,他用写意手法,在表现中把握再现的“度”。汉代和晋代雕塑都重简约,不同的是汉代浑朴大气,晋代更重韵致,刘士铭先生完美地结合了二者。哪件作品都人和物错落有致,塑造的有韵有味儿,丰富的形体被分类安排在船槽的三格中,最后又用大船的外框整体统一起来。整体和细节的统一、表现和再现的统一、表象情趣和深远意境的统一,正是刘士铭艺术的精髓。他的作品耐人寻味,像陈年好酒香淳而清冽。

通道画廊:(**)
他的所有的作品都是真情流露,都是他生活的社会,他所接触到的一些现象一些景致,他都能够一一地充满了感情地加以创造。

 

图19:
      通过他这些作品,让我们更了解我们这辈的知识份【分】子所经历的高兴、悲伤、痛苦。所以我感觉在作品上很少有人能做到这一点,他的这些作品都不是大东西,我认为都具有永恒的魅力。

卜根旺:
      刘士铭先生的大型雕塑《劈山引水》鼓舞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保定人民,这件永恒不朽的作品所反映的改革开拓、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杨力:
      刘士铭的艺术促发了我们对艺术中关于创新性、民族性、现代性这些重要问题的重新思考。
      刘士铭,借鉴我国古代陶塑艺术的民族传统,却另辟艺术新径,最终形成独立的艺术语言,完成了对传统文化的承继和弘扬。
      他觉得作为一个中国的艺术家应该要有自己的风格,要沿着民族的道路去发展,所以他把原来的技法抛弃了,采用一种中国传统非常自然的表达方式,没有现成的规则限制他。

闫振堂:
      刘士铭作品是时代性很强,有一定的历史价值的雕塑艺术的收藏品。

 

图20:
      这些作品都是高水平的雕塑艺术收藏品,给人一种难得的艺术享受。
      刘士铭先生是“取法前人,博采众长,别出新意,自开洞天”。
      刘士铭先生的雕塑品多数是小巧玲珑,源出生活,高于生活的精美艺术品。这些作品,广大群众都能看懂,一看就知道大概意思,细看又觉得,每件作品又有丰富的艺术内涵,表现的手法十分巧妙,是古代陶塑手法当代生活的再现,他把艺术手法与当代的生活结合地十分巧妙,给人一种可以反复地回味,越看越想看,百看不厌烦的一种艺术享受。这种雕塑作品存在永久的生命力,是一种精美的雕塑艺术收藏品,是难得的收藏精品。
      从刘士铭先生的每一件雕塑作品看,既体现了中国传统的艺术和表现手法,又体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也体现了中国人民不同时代的精神世界和中国雕塑家的人文情怀。他的思想品质完全体现在雕塑作品上,他的雕塑作品又反映了他高尚的思想境界和深厚的艺术造诣。
      刘士铭先生的这些展品每件都是精美的雕塑艺术的收藏精品,并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物价值和纪念意义。

罗哲文:
      刘先生的作品来源生活,真正有了生活的体会,表现了当时劳动人们的英雄气概,他的艺术灵感来源于生活,但是是经过精心的艺术加工的。(此如,解放军修葺房子 ,在建筑与人物的写实性上有很好的把握,但是又对两者在比例上进

 

图21:
行了艺术的夸张。)另一个,源于中国传统,乡土气息十分浓厚,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生活是中国劳动人们的生活,二、用的是中国传统的技法。(例如在窑洞生活场景的表现上,他有着特殊的经历体会。)他的艺术集中体现了中国的特色,并独具个人的风格。所以说作为艺术家,是应该有个人风格。
      刘士铭先生的作品收藏价值很大,这种艺术风格的收藏对这种艺术的传承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我们这一代这种独特的艺术不能中断。如果我们不加重视不加收藏,很可能会消失掉,特别是近现代的、当代的要进行收藏。不能让一些艺术成果流失掉。

苏士澍:
      在我们的今天的文化艺术上,以风格流派的不同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方面刘老做了一个榜样,你看他的雕塑,虽看似是一块泥,但是这泥上有素描、速写,有人物的刻画,准确之极。最后如同书画到八大的精神,普通泥上表现出来的个人精神状态和功力。
      看刘先生的作品,既能感受到大卫、伦勃朗、米开朗基罗似的内涵性的东西,但是他又是十分中国化表现形式的。他的灵感来源于生活,捕捉到了陕北生活中的很多细节,同时又高于生活。

王昱东:
      在今天看来,这种特色的雕塑艺术作品已经是很难得了,尤其现在都从事的是当代艺术了,都以一种开玩笑似的姿态展现。而刘先生这种认真的东西,以鲜

 

图22:
明的创作方式并让有这样一种生活经历的人真正体会的东西,在当代艺术时代还是应该得到承认和肯定的。他的作品像他的日记一样,记录了他这么多年在北方的生活。他的很多作品确实是反映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我们知道,刘先生在博物馆工作过,并做过很多的陶制文物作品的修复工作。在他作品中能看这种传统性的形象,比如说蒙古的水车,完全是唐代的牛车样子,非常典型,还有农家小院,还有对村里灶的表现,那种风格跟汉代的形制建筑小院和陶灶模型有很大的相似性。我们可以看到院子里,女人在做饭,孩子坐在门槛上等饭吃,男人在磨盘旁边喝茶。而这种形象只有在东汉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中常见的表现形象。他能把这种中国特色文化的东西给捏出来,但是他不是完全的复制品,他是在表现80年代的生活。中国的传统雕塑,有人说中国没雕塑,但是中国是有雕塑的,是写实性的雕塑,但是刘先生的雕塑整体是概括性的,高、大、全的,忽略面部表情的细致刻画,他所要体现的是人的精神面貌,人物内心活动通过动作来做阐释。

刘东瑞:
      刘士铭的雕望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历史古韵,有乡土气息,给人一种清新、甜美、愉悦抒情的享受。他的作品贴近生活,群众喜闻乐见。
      我喜欢他的作品,一是职业原因,有共同的语言,有共同的又化背景,有相同的生活经历;二是我敬重他的人品,他朴实无华,淡泊名利,真称得上是“才艺双馨”。

甘学军:

  • 名称:
    人评——真诚坦然的艺术人生
  • 档案号:
    LSM-WG-002-020
  • 版本:
    印刷品
  • 页数: 22
  • 提供者:
    家属
  • 版权: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点击咨询
电话:17744495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