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会员全站免费下载
立即加入
您的一年会员开通成功!
您的一年会员开通成功!
今日下载数已用完
升级会员
提交
下载提示!请输入验证码验证哦!
看不清,重新获取
提交验证码
首页 > 文稿 > 艺术评价 > >

邵大箴文章序《刘士铭作品集》

详细内容


图1:
      序《刘士铭作品集》
      邵大箴
      欣赏刘士铭先生的作品,我得到极大的审美满足。它们是极有个性风格和极好的艺术品。如今,人们常常赞美艺术家风格的个性化,这没有错。艺术创作中的个性至关重要,没有个性的艺术品难有独立存在的意义。但是,人们在重视个性的同时,常常忘记艺术的评价中还有“好”这个标准。大概正是由于这一点,在艺坛上出现了虽有个性但在艺术上不算好,或者意义不大的作品,甚至有人推销那些矫揉造作“做”个性和卖弄个性的所谓艺术品。刘士铭是一位诚实的艺术家。他做艺术不为名,不为利,不迎合流行的思潮和风尚,他忠实于自己的眼睛和心灵,表现自己的感受和感情,在雕塑这块园地里默默地耕耘数十年。滑田友、王临乙等名师给予他的指导,使他深谙雕塑语言。学院的严格训练和气氛,给予他许多教益和启发。但是,他在勤奋的学习中没有泯灭自己的个性,他在张扬自己个性时,也很注意表达的有教养性。他对民族民间艺术情有独钟,这种审美爱好和情趣在他青年作品中便有所流露,随着岁月的增长愈来愈强烈。他有机会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从事修复陶器和陶俑的工作达七年(1974-1980)之久,秦汉陶俑和动物以及其他出土文物,把他带到对他来说既亲切又陌生的领域。古代中国传统陶塑的语言【使】他更加明确地认识到,真切感情和自由表达这种感情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认识到真正的艺术品不是自然形象的机械模拟,而应该是艺术家通过观察、体验后的主观感情的表达。在这方面,古今中外艺术的标准应该说是共通的,一致的,不过,中国传统陶塑有更大的表现自由,它超越一般形似神似的要求,极大地简化形,抓住物象的主要特征予以强调和夸张,形象富有神韵与气韵。不拘泥于细节和结构和整体性,在深刻理解造型规律基础上的自由发挥,赋予这些陶塑以生动的情趣和难能可贵的幽默感。这些艺术特点在刘士铭的心中引发起深刻的共鸣,似乎在这时,他才更清楚地认识到作为雕塑家他身上的创造潜力。也正在这时,他才敢于抛掉无形中钳制自己创造天赋的枷锁,投入自由创造的天地。80年代,刘士铭专注于陶塑创造,进入创作的高潮期。创造对他来说,是一种乐趣。他充满激情,全力以赴地投入,精

图2:
神高度集中又自我放松,在刻意追求与不经意之间,驰骋自己的才能。在创作过程中,他注意运用“一以贯之”的方法,即以快速的、一贯的动作做完作品,以达到一气呵成的效果。他谨慎地追求“完美”性,注意掌握“适可而止”的原则,以保持在创作过程中显示出的激情与生动性。
​​​​​​​      刘士铭借鉴的是古代陶塑手法,表现的却是当代的生活。有人评价他的作品是“生活流”类型的,这不无道理。他塑造的是他看到过的、经历过的、触动过他感情的生活情景。表面上看他对这些情景不作褒贬,他在平和地叙述,在客观地呈出。不过被他叙述或呈现的,都经过他的选择和提炼,只是他悄悄的把自己藏在作品的后面,不像有些人在作品中突显和张扬自我,犹为蹩脚的演员,在舞台上只想到自我表现,忘掉了他正在扮演的角色。刘士铭把自我融在他的极有生活趣味的作品里,把自己朴素和真挚的感情融在他塑造的形象和陶塑的语言之中。面对这些作品,我们的审美感受会在艺术与生活之间游动,从而得到训练与提高。从这些艺术作品上,我们发现往往被我们忽视了的,在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的美,从生活现象与作品的比较之中,我们赞赏这位艺术家观察之敏锐、构思之独特和艺术手法之奇崛。
​​​​​​​      艺术创造最忌模式化和定型化。一个有生机的民族和时代,必然会鼓励艺术创造无穷尽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就雕塑而言,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的传统,也是多姿多彩的。刘士铭能在我们当今雕塑主流形态之外,运用我国古代陶塑的民族传统的手法,另辟艺术新径,无疑是很有见识的创造性行为。我们为他诚实劳动和勤奋探索的卓越成果喝彩。我相信举办他的陶塑艺术展和出版他的作品集,定会在我国雕塑界以致艺术界引起强烈反响。
​​​​​​​       祝刘士铭先生艺术创造之树常青。 是为予。
​​​​​​​      一九九八年四月十九日于北京
​​​​​​​​​​​​​​      中央美术学院

图3:
​​​​​​​      致校友信
​​​​​​​      亲爱的校友:
​​​​​​​      值此新年来临之际,我们向您致以亲切的问候!
​​​​​​​      1998年,是中央美术学院的大庆之年——上溯学院的前身,从1918年第一所国立美术学校创立算起,我们的母校已经走过了八十年的历程。
​​​​​​​      八十年前,我们的先辈历尽艰辛,开创了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先河;八十年来,风雨坎坷,美院的发展始终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一代又一代美院人勉力前行,薪火相传,为美院的发展奋力无悔。可以说,中央美院八十年的办学历史,是凝聚了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丰富经验的历史;是探索中国美术教育特色的创业历史;是群星闪烁、人才辈出的历史。
​​​​​​​      在庆祝母校八十华诞的日子里,我们更加感到责任的重大。新的历史条件给美院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面对新形势,如何培养出适应现代化所需要的人才,是美院在世纪之交面临的重大课题。在全面总结历史、认清社会发展对高等美术教育提出的要求后,明确了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体制,其核心是教学改革。这几年,学院进行了学科和课程结构的更新与调整,通过增加设计和应用类课程,拓宽了原有专业的口径。现在,已初步形成了传统学科与新学科优势互补、传统学科与交叉学科相互渗透的学科结构。我们还将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提高管理实效与水平,为中央美术学院在21世纪的发展奠定基础。
​​​​​​​      新的一年,我们要告诉大家新的信息是,在政府的关心下,国家计委已正式立项兴建我院新校,目前,工程正在顺利进行之中,一座全新的校园将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矗立在我们的面前。迈向新世纪的这几年,是美院发展历史中具有关键意义的时期,需要我们鼓足干劲,团结一致。正是在这个历史转折的特殊时候,我们迎来了八十周年院庆。此时此刻,纪念这一特殊的日子也就具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总结经验、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成为我们这次纪念活动的主题。
​​​​​​​      学院计划以学术为中心,朴素而隆重地在校庆之年开展各种活动,1998年全年我们将举办校史展、古元、李桦先生版画展、各系教师作品展、教师捐赠作品展等一系列展览。同时,我们将在这一年开始征集、编纂校友名录和历史照片纪念集。我们希望在新世纪开始之际,庆祝美院搬入新址的庆典活动中,将这两本小书献给欢聚一堂的新老校友,作为校友情系母校的纪念。为此,我们请校友们积极参与,提供美院各个时期的图文资料以及您个人的资料。
​​​​​​​      亲爱的校友,你们的努力和辛勤的工作塑造了美院往日的辉煌,母校时刻为你们在海内外各个岗位所取得的成绩而倍感骄傲。我们坚信:集中几代人心血发展起来的中央美术学院,一定会在她的全体校友的关心和支持下,以顽强拼搏的精神经受住历史的考验。中央美术学院发展史上的新纪元必将在不久的将来灿烂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      祝您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事业大成!
​​​​​​​      中央美术学院
​​​​​​​      1997年12月

图4:
​​​​​​​      邵大箴谈艺录
​​​​​​​      别开生面——读刘士铭的雕塑作品
​​​​​​​      邵大箴
​​​​​​​      欣赏刘士铭先生的作品,我得到极大的审美满足。它们是极有个性风格的极好的艺术品。如今,人们常常赞美艺术家风格的个性化。这没有错。艺术创作中的个性至关重要。没有个性的艺术品难有独立存在的意义。但是,人们在重视个性的同时,常常忘记艺术的评价中还有“好”这个标准。大概正是由于这一点,在艺坛上出现了虽有个性但在艺术上不算好,或者意义不大的作品,甚至有人推销那些矫揉造作“做”个性和卖弄个性的所谓艺术品。刘士铭因幼年寒腿,走路不便,但他是一个非常有毅力的人,一生执著于艺术,是一位诚实的艺术家。他从事艺术创作不为名,不为利,不迎合流行思潮和风尚,他忠实于自己的眼睛和心灵,表现自己的感受和感情,在雕塑这块园地里默默耕耘数十年,滑田友、王临乙等名师给予他的指导,使他深谙雕塑语言。学院的严格训练和气氛,给予他许多教益和启发。但是,他在勤奋的学习中没有泯灭自己的个性,他在张扬自己个性时,也很注意表达的有教养性。他对民族民间艺术情有独钟,这种审美爱好和情趣在他青年作品中便有所流露,随着岁月的增长愈来愈强烈。他有机会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从事修复陶器和陶俑工作达七年(1974-1980)之久。秦汉陶俑和动物以及其他出土文物,把他带到对他来说既亲切又陌生的领域。古代中国传统陶塑的语言使他更加明确地认识到,真切感情和自由表达这种感情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认识到真正的艺术品不是自然形象的机械模拟,而应该是艺术家通过观察、体验后的主观感情的表达。在这方面,古今中外艺术的标准应该说是共通的、一致的。不过,中国传统陶塑有更大的表现自由,它超越一般形似神似的要求,极大地简化形,抓住物象的主要特征予以强调和夸张,形象富有神韵与气韵。不拘泥于细节和结构的整体性,在深刻理解造型规律基础上的自由发挥。赋予这些陶塑以生动的情趣和难能可贵的幽默感。这些艺术特点在刘士铭的心中引起深刻的共鸣,似乎在这时,他才更清楚地认识到作为雕塑家他身上的创造潜力。也正在这里,他才敢于抛掉无形中的钳制自己创造天赋的枷锁,投入自由创造的天地。80年代,刘士铭专注于陶塑创造,进入创作的高潮期。创作对他来说,是一种乐趣。他充满激情,全力以赴地投入,精神高度集中又自我放松,在刻意追求与不经意之间,驰骋自己的才能。在创作过程中,他注意运用“一以贯之”的方法,即以快速的、一贯的动作做完作品,以达到一气呵成的效果。他馑慎地追求“完美”性,注意掌握“适可而止”的原则。以保持在创作过程中显示出的激情与生动性。
​​​​​​​      刘士铭借鉴的是古代陶塑手法,表现的却是当代的生活。有人评价他的作品是“生活流”类型的,这不无道理。他塑造的是他看到过的、经历过的、触动过他感情的生活情景。表面上看他对这些情景不作褒贬,他在平和地叙述,在客观上呈现。不过被他叙述或呈现的,都经过他的选择和提炼,只是他悄悄地把自己藏在作品的后面,不像有些人在作品中突显和张扬自我,犹如蹩脚的演员,在舞台上只想到自我表现,忘掉了他正在扮演的角色。刘士铭把自我融在他的极有生活趣味的作品里,把自己朴素和真挚的感情融在他塑造的形象和陶塑的语言之中。面对这些作品,我们的审美感受会在艺术与生活之间游动,从而得到训练与提高。从这些艺术作品上,我们发现往往被我们忽视了的,在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的美。从生活现象与作品的比较之中,我们赞赏这位艺术家观察之敏锐、构思之独特和艺术手法之奇绝。
​​​​​​​      艺术创造最忌模式化和定型化。一个有生机的民族和时代,必然会鼓励艺术创造无穷尽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就雕塑而言,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的传统也是多姿多彩的。刘士铭能在我们当今雕塑主流形态之外,运用我国古代陶塑的民族传统的手法,另辟艺术新径,无疑是很有见识的创造性行为。我们为他诚实劳动和勤奋探索的卓越成果喝彩。我相信举办他的陶塑艺术展和出版他的作品集,定会在我国雕塑界及至艺术界引起强烈反响。
​​​​​​​      祝刘士铭先生艺术创造之树常青。
 

  • 名称:
    邵大箴文章序《刘士铭作品集》
  • 档案号:
    LSM-WG-002-002
  • 版本:
    印刷品、影印本
  • 页数: 4
  • 提供者:
    家属
  • 版权: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点击咨询
电话:17744495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