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会员全站免费下载
立即加入
您的一年会员开通成功!
您的一年会员开通成功!
开通终身VIP成功!
今日下载数已用完
升级会员
提交
下载提示!请输入验证码验证哦!
看不清,重新获取
提交验证码
首页
全部分类
作品
草图
便条
文稿
物品
书信
剪报
照片
日记
证件
视频
音频
首页
>
文稿
>
艺术感言
>
>
刘士铭艺术及雕塑相关文章若干篇
详细内容
图1:
注:我的艺术观下边见反面即背面有横写的文字。 艺术观点
图2:
《我的艺术观点》 2005.1.28谈
我对雕塑专业与雕塑创作的关系的理解:
从1946年考入雕塑系学习期间,当时素描是用木炭条在素描纸上画,主要是大的轮廓和整体感和黑白明暗分界线的关系,并不追求石膏像上的肌肉组织关系的细画,因为木炭是粗的,不同与【于】用铅笔可以细细的在素描纸上磨。木炭还要掉面,但是他【它】可以画上,不对时用布打掉它重新画,因此木炭素描可以锻炼学生大胆的画,放开心态,不拘束在小节上。因此就形成我作【做】雕塑时也不太注意刻画细部,耐心不够,但是在轮廓明暗的要求很严格,在作【做】人体习作时是由面开始观查【察】对象,这种作【做】法不是王先生教的,面的优点是硬,没有面的雕塑容易软。面的缺点是轮廓线不流畅,忽视凹点的联系,这样雕塑凸起部分造成深的阴影,很深不平,起伏太大,破坏了平面的整体感。这种情况也和性格有关。因此点与面与线的结合才有雕塑的整体感,这方面能作【做】到成功的雕塑家摩尔作【做】到了。
图3:
摩尔的作品浑然大块再加上洞,他很善于用洞,在中国太湖石的洞就是一件雕塑品,有人工的部分,也有自然冲刷的部分。但是太湖石不是雕塑所要求的整体感,因为它没有主题思想,雕塑是以造形【型】为主,有目的、有构思、有情绪,才有生命,比如说一块砖,并不等于一个雕塑,因为砖就是砖,没有说出砖的思想性在那【哪】里,雕塑作品存在空间,必有含义,要体现人的精神面貌,动物就是动物,也不能把动【物】人性化之后说是人。
再有作【做】雕塑的人可以称为家的必然是通过作品反映人的社会、人的情绪、人的立场,人的喜、怒、哀、乐,人生的哲学观。对人的尊重,如果雕塑作品没有体现出对人的尊重,也就失去了雕塑家个人的尊严,雕塑家人可以贫穷,但是他的作品要高尚,表现出人的气节。雕塑的形式是多样的,手法也是多样的,这是雕塑家个人的趣味和爱好,有人喜细腻的作品,有人喜粗犷拙笨,但不失美感。
图4:
《艺术观点》1987年3.30 《雕塑要作真实的美》
与王临乙先生谈话,在雕塑的创作中,最后要达到在真实的美感上变化。
齐白石说过“似与不似之间”似似【是】而非,才能脱离俗套。
“动”才是雕塑的生命,重要的是把有发展过程的动势抓住,不可以把动态表示到极限点,反而死了呆板了,变成不动的姿态,失去了生命力。雕塑的动与静的关系,虚与实的关系,在雕塑实体上表面手法也要有空隙才显得作品本身造形【型】生动不呆板。中国的太湖石本身就有各种变化的大洞小洞,看起来生动,有思维的空间,有灵气,这就是虚实对比。
题材的时代感,今天仍然是纪念性雕塑居首要地位。因为这是表现时代精神面貌的象征,是显示国力的形象,人民的精神面貌。
《艺术观点》
我作陶塑是快速捏出来的,捏与塑在时间上不同,速度快只能一气完成,不可有大的修改,其中保留下手法的痕迹,也有品级之分,作者本身在塑造形象时要作【做】到“意纯则气运,身静而神游,心止而能观”,这是古人的得神的关键处。
图5:
雕塑的最高境界是脱颖现实的俗套而反其道而行之,这样使方的变园【圆】的,凹变凸,对立相反的表现手法。我在西安博物馆碑林中见到一个立式碑文,明明看是阴刻凹下的线条,但在一定光线下,见到碑文是凸出的立体的线条。
可以把一些大题材的小稿烧成陶塑。滑先生讲雕塑作品不在于尺寸大就伟大,如果效果不好就是一个大的不好作品,还以为作品大自己就是大师。雕塑家在青年时代30岁前后,不能出现大气魄的作品来,将是失去这种创作的高峰期,是大画家徐悲鸿院长讲过的话。
在中国汉代和秦朝几百年里,陶塑发展成鼎盛时期,如秦兵马佣坑气势宏伟,工匠的制陶技术超过历代工艺水平,汉代的小型兵马俑阵也具有汉代的国威气魄,造型简练,粗犷概括,具有纪念性,以及汉代的殉葬品说书俑、唱歌舞人音乐人物弹琴俑、木雕俑,在技巧上不工小巧,而是简化提炼生活中的形象,以传神为主。体现出汉代人的精神和宗教思想,道家的俭朴的风尚思想深入工匠作者内心。
图6:
《我的艺术观点》1988年11.30
在长期的观查【察】山西、陕西及河北、江南的民间艺术创作中,如剪纸艺术、面塑艺术、葫芦瓢艺术、泥塑,河南的吹哨泥人物,还有戏具【剧】服装上、面具上都能看到农民在表现手法和技巧的熟练运用上,北方重气魄不攻小巧,而南方重工细、精巧。北方的剪纸也是追求大的平面和大轮廓,比较厚重,粗线条和空白的关系,空白的与实的线条间比例协调,图案很美,很对称。农家妇女观查【察】形象是记忆中的千百次的生动的形象记忆,她们的作品来源于生活,但是不照抄形象,而是有特征的概括的印象,随手剪出,不需要比着模特那样作【做】。她们是师造化的艺术家。
1988年11,因为我的深受生活中的形象感动和深受民间农民的艺术歌舞的感染,我喜欢激情奔放、纯真朴实的风格。我以为作品的突出,浑厚有力和重量感,动感强烈。古人讲“大巧不工”,表现创作境界应该无我无人,去掉个人的私心,创作才能达到纯真的自然状态。
图7:
《艺术观点》 雕塑的空间感
每一件雕塑完成后,都要在空间有一个位置安放,这样产生了雕塑与空间的矛盾,和与空间的融合,这就是环境与雕塑的关系。一个新生的雕塑与环境产生矛盾,不能协调,不能溶【融】化在环境里,不能为观者承认,就将失去它的存在价值。在雕塑界的摩尔大师,他的作【品】曾在前几年摆放在北海公园,他的作品都像自然界的奇石,有人的形体,也有空洞,类是【似】太湖石,所以摩尔的作品是真正的环境雕塑。他能溶【融】合在自然的环境中,引起观者的想象、思考,但又很平凡、亲切。在环境没有多余的、不协调的感觉。因为他的概括造形【型】的能力非一般人所及。
他的作品造形【型】就具有建设感,寓意平凡而深远,这就具有空间感,是静态的占有空间,而运动的形体在空间的占有是无限的。如掷铁者,法国的布鲁德尔的雕塑拉弓者,就体现出速度的力量,中国汉代的马踏飞燕铜雕,虽小但有空间感和速度时间感,中国的雕塑更具有想象的空间感和速度时间感。
图8:
《我的艺术观点》
我以为雕塑专业的基本功与创作的关系,是专业技巧技法是为创作需要,是为更好的表现,能力更自如,更随心所欲,是创作飞翔的翅膀。习作和模特的使用在创作中是借用参考。不等于模特穿上工人服装后就是雕塑创作。因为模特不能使雕塑作品产生生命和激情,需要雕塑家在想象中生活中记忆的模特与服装的模特溶【融】合,必要时丢开模特后才能进入个人在记忆中、印象中的形象,也就是印象的“影子”再现雕塑形象。
我个人在作【做】创作是基本上或者根本不用模特,我作【做】的是生活中的影子。这个影子只有用想的方法,才会出现。这个影象【像】是活的,有生命的,愈想愈清楚,在泥塑上会由不清楚到多次重覆【复】的作【做】,就能出现了。举个列【例】子,人在白天见过的物象很多,也不太注意,但是在梦中会出现很清楚的人、物、环境,那就是说人脑是个储存形象的库房,人的眼睛是摄象【像】机。当然印象再现时只是主要的和核心式的印象。
图9:
我在创作泥塑时,就是这样,这要经过多年的习惯。在创作时进入全神贯注,不想别的,把其他都忘掉,不停的改动,要舍得改动,不满足于小得,创作本身就是处于得与失之间,每件作品不可能面面具【俱】到,比如我在美术馆看到罗丹的雕塑人体像时,看到罗丹在一个男裸体时两只脚不一样大,一只脚小一点,很自然,很熟练的技巧,不是雕塑,是有生命的铜的人脚。
《再谈我对基本功脱胎的观点》
在雕塑创作中,不能放开自己,就不会出现个人的特点和个性,老是出不了圈子和框子。大家的作品都差不多,那就是没有脱胎,没有同一类别的作品,突出个性的张扬。我在创作王临乙老师对我放手,从不教我怎样做,当然不能瞎作【做】胡作【做】。但是我能随心所欲,天高任鸟飞。
有人也对我产生过疑问,为什么你做的雕塑不像雕塑系毕业的?其实我是正经美院科班出身,因为我小小的放弃了个人的名利关系,敢为人所不为的劲头。心中有人,目中无人的境界也是哲学观。
图10:
艺术观点中的“度”的问题
在我个人创作中存在“度”的尺度,在形象的刻划【画】时和人物的动态时,都有一个度的尺寸大小过程,也就【是】夸张要恰到好处,所以说过犹不及,在做肖像时,主要是眼神和脖子动势。一个小小的改动都会影响生气。眼神在于眼皮,眼皮才是关键。而不是眼球上的黑洞深浅的效果。很微妙,在手法的移动,得到神气只有一次,而且不会有第二次的移动,这就要靠个人的判断,恰到好处,见好就收。所以雕塑老师王临乙先生常对我讲好了,不要再动了。再作【做】下去把好的东西都作【做】没有了。这也包括创作时人物的动态姿势,要自然生动,不要戏剧化。不要戏剧化。
《艺术观点》《创新》
我以为雕塑形式内容的创新不要脱离现实生活太远,奇形怪状的形体,没有美感和生理上的反射条件,相反会使人看了这样的作品产生反感和恐怖吓人。在中国的民间美术作品中,民间雕塑、绘画、面人、泥塑、剪纸、面塑和面具等等,给人看了产生美感,纯朴善良,即使是表现一些可怕动物
图11:
也都是用一种美好的良善的心态去表现这些动物的形象,使人看了有一种美感。而没有邪气,邪气。这种邪气的(艺术品)使人看了身上起鸡皮疙瘩,非常不舒服,避而远之,再作【做】得精细鲜艳也是不敢亲近,不敢欣赏的。
艺术的美感也是一个人生观的反映,善良的心态对世【事】物的看法【是】光明的、坦荡的,为什么要以怪和丑当做美来表现呢?一个艺术家要尊重观众,不要把观众看得低于个人水平,自己的位置高于群众。
《对于艺术作品的传神的看法》
我个人的看法是描写形象达到极熟极其认真的观查【察】后,才能随意写画随意捏塑。俗语说熟能生巧,去掉多余的东西,留下主要的特征,进入写意的快速度时才能达到记忆中的神似。忘其形才能突出神,神在形内。由繁到简到极【及】其简单时,才能突出神,举列【例】毕加索画牛由繁到简,最后用两三条线把牛的特征表现出来。毕加索用自行车车把和车座组成一个牛头如图。 这是牛的神通过两件零件组合达到传神。
图12:
《艺术观点》“趣味”
我在构思雕塑时表现的风格上经常有一种趣味感。在构思的情节和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时自然的体现出生活中的趣味和幽默感,这种幽默感不是表面的滑稽、可笑,而是一种内在的老老实实的幽默感,这就是王临乙先生第一次见到我的作品时说你的东西生动有趣味。这不是我制造的,是我在生活中观查【察】对向【象】人与人、人与环境的矛盾关系,产生的构思构图,是对人生的态度。
《我的艺术观点与哲学观》
在我的雕塑创作构思构图中,存在着我的哲学观点,在雕塑作品中有着矛盾对立的冲突,动与静的矛盾冲突,人与物的空间的矛盾冲突,而这种冲突又不能分离,要统一在一个雕塑构图中,形成对立的统一,中国古话叫相反相成,在我的雕塑创作代表作品中,如“劈山引水”、黄河鱼鹰、安塞腰鼓、知识分子再教育下乡劳动 等之类。其实在我创作时没有
图13:
去想对立统一的矛盾法则。只是由于对生活中的感动,这个生活经历给我一种印象,很深,只想作【做】,没有想哲学上的对立观点。只是作品完成后给观众留下了印象,自己平时反覆【复】观查【察】这件作品时,一点一点的分析出原因所在。我以为一件作品在视觉上能产生冲突的效果。
这种视觉语言,构思来源于生活的感受。我的感受是我与客观物象人物的碰撞,这种碰撞不是一次,在多次碰撞时,才能产生构思中的亮点,抓住这一灵感。
我以为灵感与生活中的形象积累分不开,每个人也不同,同一环境,同一物象,人物之间的关系,而又各不相同,也不一定都有灵感。这是什么原因呢,是人生观不同,生活经历不同,还有每人的学识见解的差别。
举列【例】如抗日纪念碑座的雕塑设计者女雕塑家丁洁因,她的构思雕塑语言明确,有她对战争的感受,这也是矛盾对立统一观点在雕塑中的体现。但是她本人当时创作中只想到把日军坦克压碎,永久的压碎在中国人民的力量巨石之下。
作品中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内容仅供学习参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欢迎来到刘士铭档案。如需使用,请联系客服15210233586
名称:
刘士铭艺术及雕塑相关文章若干篇
档案号:
LSM-WG-004-020
版本:
手稿
页数:
13
提供者:
家属
版权: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其它文稿
艺术感言
0
0
《我怎样懂得了构图的规律》
0
0
创作感言
0
0
记录劈山引水创作过程及保定相关经历
0
0
对陶艺的前景的意见
0
0
文章《我与戏剧及地方戏》
0
0
我的艺术观点
0
0
刘士铭撰写郑州展前言
0
0
点击咨询
电话:17744495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