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会员全站免费下载
立即加入
您的一年会员开通成功!
您的一年会员开通成功!
今日下载数已用完
升级会员
提交
下载提示!请输入验证码验证哦!
看不清,重新获取
提交验证码
首页 > 文稿 > 艺术感言 > >

艺术感言

详细内容


图1:
      缘起 佛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自叙:谨以此册献给已故的老师王临乙先生和雕塑系的老少爷儿们和哥儿们姐儿们,及雕塑界的老师们及散兵游勇的老少哥儿们。
      ① 老*王临乙生前曾多次推开中央美院雕塑系的南窑屋门,进坐下对我讲,你的东西应该办个展览会。要保存好不要丢了。我只是笑一笑而不说办也不说不办,只是随缘而渡。我的一生中历经坎坷,颠沛流离。追求生活,热爱黄河的风土人情,和山西的陕西的人情风俗,最后来到中原,历经10年,体验生活中的人真实的劳动人民的爱和喜笑怒骂,赤裸的表现人与人的感情,随【虽】然他们她们衣服又黑又灰,尘土风沙中有屋无被。四处

 

图2:
流浪东奔西跑为着衣食奔走讨饭卖艺,但是个个形象真实可爱,女的长的真美,美的敦实厚重。看着她们的眼睛,真想和她们过一辈子。有时看到她们为老父做牛马,侍候老公,站在院中赤着背,胸前露着沉甸甸大奶,汗流浃背的为老公扞【擀】烙并【饼】时无怨无悔的神态,再看看老公坐地小凳上手持薄扇手持吃鸡腿,边吃边喝心安理得的样子,觉得很不平等,男尊女卑的旧观念根深蒂固。这样的女人大多是足穿小鞋盘头长发、身体壮健30、50岁的女人。自己省吃俭用,即使你送她一把木梳和一个镜子,她们会非常高兴。

 

图3:
      以为常的老习惯。但是我看着这些敦实厚重的形象时,女人是那样真实可爱:长的眼睛大而美,粗壮窈窕的腰身,走起路来像风在飘过。笑声响亮带着泼辣劲。有时看到她们为老公做牛马,站在院中赤着背,胸前露着沉甸甸的大奶,汗流浃背的为老公擀面条烙大饼时无怨无悔的甘心情愿的劲,再看她的爷儿们坐在小兀上,一手摇蒲扇,一手吃鸡,边吃边喝,心安理得的样子,男尊女卑的思想根深蒂固。
      这样的女人大多是三十多岁到五十岁左右,他们足穿小鞋,盘头耳边下垂长发,身体丰满健壮矫健,红黑的脸,嘴唇很红。自己省吃俭用,顶多自己喝口香油,含在嘴里。即使你送她们一把木梳或是一个小镜子,她们也会非常高兴的。这些活生生的男人、女人深深地烙在我的记忆深处。也是我想创作的不断的根。
      我做的小陶塑是不拘形式,不分材料的,只是憋不住地想把记忆中形象拼命快快地抓出来,用最快的速度在瞬息间捏出来。不要形的工细完整,而是印象中的人物活现出来。如此我在南窑十五年(1980—1994年)中不分严寒暑,每天要潜心静坐,用泥条追捕这些生活中的情景和形象,只有在能够忍受寂寞中,才能忘我地、得意忘形地用泥条记录下这些使我在青年时代抛弃一切追求至今心甘情愿。正如昆曲中《醉打 》鲁智深的一句唱词是“芒鞋破钵随缘渡”。因此我刻了一个小木雕自刻像。

 

图4:
二、缘
      人的一生能脱【托】生为人是很难的,正如半空中一条线串过空中的一个针眼,其难可想而知。我喜爱雕塑是在小时候看和尚念经时挂的水陆画和出殡时的纸人纸马,还有手舞三节棍能够在推动前进时旋转的大鬼、小鬼,还有好看的丫头们、老妈儿们的扎纸人形象。少年时到东狱庙去看泥胎神像和东狱大帝夫妇塑像,大殿里还有两个大鬼肩挑两个大口袋,口袋有很多洞,洞里露出娃娃头,有很多小娃娃的头,印象很深,门上的大铁算盘可以活动算珠。还有《你可来了》四个触目惊心的大字。下是这个算盘和这句话给我一生中打下创作构思的基础。 《你可来了》,《我来了》以后劈山引水构思的形象动力。
      我最喜欢去雍和宫北海看天王殿,小西天看佛像,到小西天极乐世界里看山洞里的罗汉。那里人很少,一个人在罗汉中转来转去,走到殿项时上写极乐世界,心中感到空空荡荡的。
      记得1943年我在白塔寺地摊上花很少的钱买了一个约20公分大的铜佛像,是喇嘛教中的大威德男女双身像,牛头六臂双身互抱裸体铜像,如获至宝,拿回家中藏起,自己看着这个精工刻过的铜像精细而具体,比例结构准确。那时我不懂雕塑,但是拿在手里感到这个立体的雕塑感觉是可以摸到的、看到的、实实在在的东西。这就是人体雕塑的启蒙老师。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不知不觉的,这个像就再也不见了,至今想到它仍很惋惜。物有聚散得失,人有悲欢离合,一切都是有缘就自然相会,无缘和缘尽了,

 

图5:
就自然消失得无影无踪,一切皆可遇而不可强求。
      我从1980年至1994年在美院雕塑系南窑屋15年中作了多少件小东西,烧成陶多少件自己也没数过,大约五百余件,如果一年按50件算,还要多些。但15年中随作随烧,也有些是人家喜欢要走的,也有展出时收回中丢失了,还有是不知是爱还是别的原因就没了。加上进修班的学生离校时叫我给作一件,有时他们自己把泥弄好,拿来我作了烧成给他们作纪念品,至今保留下来的大大小小可能200至250件,大多数无釉、素烧温度在1100℃一1180℃,每次烧6小时才成。有时烧崩了很多,愈【越】是自己最得意的东西就偏碰上一开窑时是断成半截或一些碎片,陶是火的艺术,由不得人的愿的。有时不碎也可能出现裂纹、裂口,这时只好粘起来,真是多破少成,每次烧到300℃前都是提心吊胆就怕窑中有响声,有响声就是崩了,烧到900℃-1000℃时可以看到窑孔内一个个烧得金红色的透亮的陶塑,真是美极了,这种火候的美和即将成功的喜悦就是再累再辛苦也全都忘了。成败关键在炉火升温要慢,使陶泥中的结晶蒸发出来,此关一过就平安无事了。
      我的小雕塑是生活情感的寄托,而不是雕塑造形的表面。此次能够在雕塑系展出一是教学需耍,同时王临乙先生的愿望也实现了,并以此画册献给母校和雕塑系,也是在我的亲人刘伟先生鼎力相助下使我完成多年夙愿。为此我曾独自一人身体震撼不已。
      1998年4月于北京

  • 名称:
    艺术感言
  • 档案号:
    LSM-WG-003-003
  • 版本:
    手稿、印刷品
  • 页数: 5
  • 提供者:
    家属
  • 版权: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点击咨询
电话:17744495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