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会员全站免费下载
立即加入
您的一年会员开通成功!
您的一年会员开通成功!
今日下载数已用完
升级会员
提交
下载提示!请输入验证码验证哦!
看不清,重新获取
提交验证码
首页 > 文稿 > 艺术感言 > >

刘士铭评论文章6篇及艺术感言1篇

详细内容


图1:
四人合稿(研究生)
      2006年的金秋,北京的天气格外晴朗,艺术家刘士铭第一次在中国美术馆迎来了他的个人雕塑展——“自在蓬蒿——刘士铭雕塑作品展”。此次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美术馆主办,由中央美术学院雕塑艺术创作研究所和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承办,展览获得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中国雕塑学会、中国收藏家协会、中央电视台书画院、河北省保定市人民政府以及《美术研究》杂志社的支持。
      10月13日下午3点,在中国美术馆一楼方厅举行了隆重的开幕仪式,正式拉开了展览的序幕,此次展览的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殷双喜先生担任开幕式主持,出席开幕式的有中央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杨力,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艺术委员会主任曹春生先生、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艺术专业委员会会长钱绍武教授、艺术家候一民【侯一民】先生、曾竹韶先生、邹佩珠先生、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主任盛扬先生、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闫振堂先生、河北省保定市园林局局长卜根旺以及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副院长、雕塑系系主任隋建国先生。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主办方代表杨力等先后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词,刘士铭先生最后的感言真诚而感人,隆重而热闹的开幕式在一片掌声中圆满结束。
      有些观众在欣赏作品期间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和录像,还有一些热心的观众在留言薄上写下了的留言,他们给了老艺术家客观的评价,毫不吝啬地表达了自己内心对老艺术家的喜爱和崇敬之情。比如:“花是美的,因为它一心一意的开,刘士铭的作品也是美的,因为他一心一意的做。”,“精神与灵魂的呼唤,我喜欢您。”,“观百姓生活四时作息慧眼体味民间情,看朴素雕师自在蓬蒿大巧若拙真高手。”,“作为一个中国艺术家,刘先生的作品就有民族性。”“返朴归真,愉我心灵”等等。刘士铭的雕塑走进了大家的心里,也让大家发现了一位默默无闻的人民艺术家。
      10月14日下午,在美术馆举行了“金秋发现中外外交官中国雕塑艺术鉴赏”专场,展览邀请了美、德、奥、捷克等十多个国家的外交使团前来参观。由中央美术学院雕塑艺术创作研究所主办,中国前外交官联谊会协办,田薇女士担任了主持和翻译。中央美术学院雕塑艺术创作研究所代表所长孙伟先生,以及中国前外交官联谊会代表外交部部长夫人秦小梅女士、中央美术学院博士、艺术评论家与策展人殷双喜先生、刘士铭先生等依次发表了致词。外国朋友对刘士铭先生的雕塑非常感兴趣,许多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接受记者的采访,有些外国收藏家当场要求要收藏刘士铭的雕塑作品,大家愉快地交谈。到了晚上6点半,主办方还准备了丰富的自助餐供人们品尝,并播放了刘士铭先生艺术之路的影像,气氛非常温馨。此次展览不仅让大家发现了刘士铭和他的艺术,也让外国朋友认识了中国雕塑的魅力。
      10月15日下午2点,刘士铭雕塑展暨当代雕塑艺术内涵和市场潜力专题研讨会在美术馆七楼会议厅举行了,研讨会由中国收藏家协会理事、研究员、咨询鉴定专家委员会委员、书画收藏委员会秘书长张忠义担任主持,主办单位是中央美术学院雕塑艺术创作研究所,协办单位是中国收藏家协会。参加会议的有些是知名收藏杂志报纸主编,博物馆研究员,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副馆长,和一些拍卖公司经理,中国收藏家协会的会员,以及中国美术家协会成员,理论家,研究人员。与会人员就当代雕塑艺术内涵和市场潜力专题进行了积极的发言和讨论。
      本次展览在业内和社会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他的艺术赢得了人民的喜爱,也获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展览当天,刘士铭课题研究组成员采访了李天祥先生,他说:“我们的艺术有一个很根本的条件就是要求:艺术为人民服务。”刘士铭先生就是这样做的。他善于表现老百姓的生活尤其是最底层的农民形象。在如今很多艺术家歪曲和丑化农民形象的同时,刘老却把无限的情感和敬意铸入对农民的塑造,并受到大家的喜爱。曹春生先生认为:“当今的年轻艺术家缺乏对生活的观察和体会,急于求成,幻想一夜成名,这是一种浮躁的心情。”而刘老在生活上清贫,却是精神上的富翁,他理应成为我们年轻一代艺术家的精神领袖。【秦小梅】女士则开门见山地说:“刘先生他一进来的时候,我第一印象,我觉得他非常美,因为他的作品表现的就是一个自然的朴素的美,所以我说人就是像他一样,朴素本身就是美。”
      刘老就是这样一个充满无穷的人格魅力的老人,他从不自我表白淡泊名利,他是一个真正的淡泊名利的大隐者。都说雕塑是沉默的艺术,可我们却分明听到了刘老的作品跳跃着心的音符和灵魂的绝唱。刘老立志要把雕塑“做出中国的风格”,他自如地运用我国古代陶塑的民族传统手法,再现当代人民生活,并以他的艺术成就告诉我们,中国雕塑的发展从本土文化出发是一条非常有价值的探索之路。

 

图2:
发现”之旅
——记“自在蓬蒿——刘士铭雕塑作品展”杨涓

      2000 年的“通道画廊”展,刘士铭,这样一个名字逐渐在圈内人士中流传,他的艺术,他的人生中尘封的那些点点滴滴的往事又开始被人提起,一路走来,直到2006年10月13日这个不平常的日子,这一天,刘士铭的个人雕塑展——“自在蓬蒿——刘士铭雕塑作品展”第一次在中国美术馆亮相。这个神圣的殿堂是每一个艺术家的梦想,就像刘士铭自己说的,这是以前没有想到的!
      此次展览是对刘士铭一生作品的巡礼,这是他从艺60年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集中展示,展出了刘老精心挑选的204件作品,这些作品主要创作于20世纪80、90年代,题材都是河南、河北、等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包括最具有代表性的船系列、农家小院系列、黄土风情系列、城市风情系列……它们按序陈列在美术馆的大厅,一路看过来,它们足以唤起人们对20世纪后半期底层社会生活的追忆。他们真实朴质,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域风情。这些作品都是由刘士铭的内心生发出来的,如此熟悉的场景早已深入骨髓,溶入血液,所以才会如此恣意地从他手中流淌出来!
      10月13日下午,在中国美术馆举行了隆重的开幕仪式,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策展人殷双喜、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研究所所长孙伟教授共同主持。在这里,有很多雕塑艺术界的重要人物到场祝贺,他们有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艺术委员会主任曹春生先生、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钱绍武教授、艺术家候一民【侯一民】先生、曾竹韶先生、邹佩珠先生、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主任盛扬先生、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副院长、雕塑系主任隋建国先生、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闫振堂先生等,雕塑界的前辈、同仁、后辈、在这里齐聚一堂。刘士铭先生真诚而感人的讲话让现场同响起阵阵掌声。
      本次展览还有相关的系列活动,包括10月14日下午美术馆举行的“金秋发现”中外外交官中国雕塑艺术鉴赏专场,以及10月15日的刘士铭雕塑展暨当代雕塑艺术内涵和市场潜力专题研讨会。主办方邀请了美、德、奥、捷克等十多个国家的外交使团来参观。他们对刘先生的作品充满了好奇,兴趣盎然。其中孟加拉国的大使夫人本身也从事雕塑创作,她很用心地研究刘士铭的作品,在接受采访时她说,她非常钦佩刘老先生融会贯通的能力,创作的题材很广泛。她坦言,在这样一个丰富的艺术世界面前她感到很惭愧,刘士铭先生会对她以后的创作有新的启发。此次展览不仅让大家发现了刘士铭和他的艺术,也让外国朋友认识了中国雕塑的魅力。在研讨会上,与会人员就当代雕塑艺术内涵和市场潜力专题进行了积极发言和讨论。专家们充分肯定了刘士铭先生艺术的价值,并对将来的市场潜力有乐观的预测。

 

图3:
整个活动始终在这种互动的和谐气氛中进行。这是一次发现之旅,他们从此知道了刘士铭的雕塑作品,也津津乐道于他的人生历程。在这个旅程中充满着惊喜,人们在展厅中对作品比划着,谈论着,他们为能够看得懂而高兴。这满目的作品都是反映老百姓的生活,太亲切,太熟悉,一位名为边宝华的观众动情地写道:“观百姓生活四时作息慧眼体味民间情,看朴素雕师自在蓬蒿大巧若拙真高手”。人们惊奇于这些作品给人的感觉是如此清新自然,它们散发出一种泥土的芬芳,这种久违的芳香竟是如此亲切,让人回味无穷!它对每个人来说又是一次收获之旅。“我们在这里看到了时代、生命和激情。”;“美、生动、朴实,爱您的作品······”
      作为像是多年的老朋友,侯一民老先生说的更实在:“很多雕塑家、画家的作品突出一个“空”字,但是刘士铭的作品不空,刘士铭的作品很可爱!我们这些顽固派们总想着取材于人民,服务人民,让老百姓喜欢看,但是好像这些思想现在都过时了。到底过时了没有,那通过这次展览,让作品来说话!”只要还记得现场热烈的气氛,读读这些观众的热情洋溢留言,答案已不言自明。
      透过这些朴实无华的作品,观众们看到的是一个真正淡泊名利的大隐者。就是这位隐者,几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地坚守着那块阵地,蓦然回首我们突然发现,他竟是我们苦苦探索的雕塑民族化的默默实践者。刘士铭以及他的艺术,让我们在探索雕塑民族之路的迷茫中看到了一线曙光。

 

图4:
自在蓬蒿——刘士铭雕塑展”,展览综述   刘艳萍
    “自在蓬蒿——刘士铭雕塑展”于2006年10月13日至19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为期7天,这是刘士铭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一个雕塑个展,汇集了他从事创作生涯60余年的精品力作204件,展品集中在7、8号两个展厅,在侧厅同时播放着刘士铭艺术之路的影像,场面庄重宏大、热烈。展览期间雕塑界,绘画界等艺术圈中的许多重量级的艺术家观看了展览,人头攒动,刘士铭的雕塑赢得了外国朋友与国内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在这个展览中,人们不仅发现了长久以来默默无闻的雕塑家刘士铭,也发现了他发扬民族传统风格的艺术,还为他身残志坚、孜孜不倦探索艺术的精神所打动。
      此次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美术馆主办,中央美术学院雕塑艺术创作研究所和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承办,同时获得了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中国雕塑学会、中国收藏家协会、中央电视台书画院、河北省保定市人民政府以及《美术研究》杂志社的支持,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殷双喜担任了此次展览的策展人和开幕式主持人。展览期间伴随着三项主要的活动,即“自在蓬蒿——刘士铭雕塑展”开幕式;“金秋发现”外交官中国雕塑艺术鉴赏专场;刘士铭雕塑展暨当代雕塑内涵和市场潜力专题研讨会。
      10月13日下午3时在中国美术馆一楼方厅举行了隆重的开幕式,参加开幕式的重要嘉宾有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中央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杨力、雕塑家兼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艺术委员会主任曹春生、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艺术专业委员会会长钱绍武教授、艺术家候一民【侯一民】、曾竹韶、邹佩珠、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主任盛扬、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闫振堂、河北省保定市园林局局长卜根旺以及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副院长、雕塑系系主任隋建国。杨力、范迪安、曹春生、卜根旺、隋建国等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高度肯定了刘士铭的艺术精神与艺术价值,刘士铭最后发表了真诚的感言。
      10月14日下午5时,在美术馆举行了“金秋发现”外交官中国雕塑艺术鉴赏专场,展览邀请了美、德、奥、捷克等十多个国家的外交使团来参观。此专场由中央美术学院雕塑艺术创作研究所主办,前外交官联谊会协办。中央美术学院雕塑艺术创作研究所所长孙伟,前外交官联谊会会长秦小梅女士、中央美术学院艺术评论家与策展人殷双喜、刘士铭依次发表了致词。
      10月15日下午2时,在美术馆七楼会议厅举行了刘士铭雕塑展暨当代雕塑艺术内涵和市场潜力专题研讨会,主办单位中央美术学院雕塑艺术创作研究所,协办单位中国收藏家协会,中国收藏家协会理事、研究员、咨询鉴定专家委员会委员、书画收藏委员会秘书长张忠义担任了主持人。参加会议的主要是博物馆、拍卖行、媒体的专业人士,与会人员就当代雕塑艺术内涵和市场潜力专题进行了积极的发言和讨论,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
      此次展览规模宏大,作品数量众多,雕塑艺术创作研究所刘士铭研究组有条不紊的布置了展览,按刘士铭的创作题材序列与作品大小等统筹安排,在美术馆的大厅组成了一个雕塑长廊,船系列、农家小院系列、农家窑洞系列、知情【青】女清洁工系列、城市风情系列、黄土风情系列等,有序而明晰,对了解刘士铭先生的艺术创作与艺术探索提供了方便条件。他这些作品历经二十世纪40年代至今,80、90年代是他的创作高峰期,题材大多是河南,河北,北京等地平民的现实生活,这些都是刘士铭亲身经历与体验过,触动过他灵魂的生活,作品从总体上反映了20世纪后半期底层社会生活的状况,是时代的一种记录,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体现了纯朴的民族风情。
      他自如地运用我国古代陶塑的民族传统手法,再现了当代人民的生活,并以他的艺术成就告诉我们,从本土文化出发发展中国现代雕塑是一条非常有价值的探索之路。中国当代
 

图5:
的雕塑界,受西方现代及后现代思潮影响,雕塑创作重视结构、材料、空间等形式探索,而对人类众生的人文关怀及对传统语言的借鉴方面有所欠缺。刘士铭的雕塑语言夸张,善于捕捉人物及动物的神态,从而把汉代陶俑的塑造手法生动地运用到了河南、河北、北京等地平民的生活状态刻画,再现了他对平民生活的入微观察与人情冷暖的深刻体味,他的雕塑在当代雕塑界独树一帜,启迪后辈思考雕塑的价值与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次展览在业内和社会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刘士铭课题研究组成员在开幕式及外交官专场采访时,大家对刘士铭先生的雕塑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钱绍武说“他的作品最主要的是一个真字,真感情,真激动,真反对,真讽刺,他是非常的真挚与同情一些比较社会底层的人民。”盛扬说“他的价值就是始终沿着民间雕塑这个体系发展起来的,而这恰恰是我们现代的雕塑家缺少的,刘士铭提醒我们,雕塑要向生活中挖掘,向普通人学习,要求在普通人生活中间得到艺术的升华,使普通人的思想得到呈现。”袁运生认为刘士铭重视自己的文化,很有自尊,特别有情感,并动情地说“他是用一个特别平常的方式,而做了很深入的内容,有一种艺术家可能形式特别考究,但往往把最平常的东西丢掉了,这两方面的把握,达到一种自然的状态,那是非常难的。”曹春生认为:“当今的年轻艺术家缺乏对生活的观察和体会,急于求成,幻想一夜成名,这是一种浮躁的心情。”而刘士铭在生活上清贫,却是精神上的富翁,他理应成为我们年轻一代艺术家的精神领袖。奥地利公使说“这些雕塑的面孔和它们的行为可以看出这真正反映了老百姓的生活,展示了老百姓的想法和状态。”联合国(女)说“看到他的作品就感动了,他的感情他的想法都在作品里边,他真正的爱这些人,跟他们生活在一起,看他们的生活,跟他们合作”。
      展览期间还有一些热心的观众在留言薄上写下了留言,他们给刘士铭作了客观的评价,毫不保留地表达了自己内心对老艺术家的喜爱和崇敬之情。比如有人写到“花是美的,因为它一心一意的开,刘士铭的作品也是美的,因为他一心一意的做。”“精神与灵魂的呼唤,我喜欢您。”“观百姓生活四时作息慧眼体味民间情,看朴素雕师自在蓬蒿人大巧若拙真高手。”“作为一个中国艺术家,刘先生的作品就有民族性。”“返朴归真,愉我心灵”等等。
      此次展览获得了圆满的成功,刘士铭的雕塑走进了大家的心里,也让大家发现了一位默默无闻的人民艺术家。各种媒体,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广泛报导了这一展览,也报道了这一不平凡的艺术家。

 

图6:
自在蓬蒿自在吟——感悟刘士铭雕塑展    文/杨简茹
“刘先生一进来的时候,我第一印象觉得他非常美。”——【秦小梅】

金秋收获 惊喜发现
      10月13日下午,由中国美术馆和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研究所举办的“自在蓬蒿——刘士铭雕塑展”在中国美术馆正式开幕。曾竹韶、侯一民、盛杨、曹春生、钱绍武、邹佩珠、范迪安等悉数到场祝贺。随后14日设置了大使及大使夫人专场,15日召开了研讨会。本次展览汇集了刘老从艺60年以来的200多件力作,给我国的雕塑界带来一场令人惊喜的金秋收获。
      早前中央电视台的《人物》栏目曾对刘士铭先生做过专访,已经引起社会上很多人的关注。刘老自幼腿有残疾,却从不向疾病屈服。老美院的很多人都见过陶艺的工作室里,常有一个老头子进进出出的,一会搬一块泥,烧一个小炉子小房子之类的,十几年风雨不误,踏踏实实地,心无旁骛地去关心眼前的东西,这就是刘老。日子一天天过去,终于有了如今几百件的作品。当年届八旬的他坐着轮椅和多年的艺术成果一同出现在人们面前时,他以他的真性情感动了到场的观众,并有了本文开头【秦小梅】女士所说的一番话。刘老就是这样一个充满无穷的人格魅力的老人,会让你不由自主地爱上他。

大巧若拙 感动人民
      我们在刘老的作品前会被他的艺术感动。因为他所有的作品都是他心灵里面的东西,是他想做的,他喜欢的,是他对生活的感受,是他对生命的态度。他从人民中来,也回馈于人民。刘老历经坎坷,数十年工作于社会底层,塑造了大量反映老百姓日常生活的艺术形象,被称作“人民的艺术家”。展览当天,他的好友著名画家李天祥先生说:“我们的艺术有一个很根本的条件就是要求:“艺术为人民服务。”刘老就是这样做的。在如今很多艺术家歪曲和丑化农民形象的同时,他却把无限的情感和敬意铸入对农民的塑造,并受到大家的喜爱。
      有观众称刘老的作品是“迷你雕塑”,因为它们通常尺寸很小有的甚至只有巴掌大小,看似粗糙,其实正是出入自如,大巧若拙的表现。无政治因素也无商业价值,有点像自娱自乐,这与如今铺天盖地的巨型城市雕塑有很大不同。但这却是受他恩师王临乙先生称赞之处。多年前一次王临乙看到他做的一个农民走在一匹马后面,对他说了一句话,“你以后做小东西一定很好”。以后王先生每次来看他的雕塑时,都会微笑着说“做下去”。正是这简单的三个字一直鼓励着刘老坚持着自己的艺术风格。刘老也自称“做东西比较急性子”,这样快速的作业方法更使他的作品格外富有激情。多个系列排列开来建构了史诗性的长卷,使人能通过作品观其人生。那是一种不可言说的美,比如《安塞腰鼓》、《羊皮筏子》、《知青清洁女工》、《后台演员》等系列都是刘老长期对生活细致观察的得意之作,吸引了大批观众的视线,并让大家一再为之感动。

本土艺术 中国风格
      本次展览在社会引起不小的轰动。到场的外国友人都称赞不绝。一位来自克罗地亚的友人激动地说:“刘先生给我们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他坚持的层面和主题非常多样化。比如说,他塑造的有船只,有工人们有农民,和各种各样的动物。给我们感触特别深的是刘先生特别注重细节,他对细节的塑造,比如说他对于人民河岸上的生活,包括在农村里面,在院

 

图7:
子里的生活细节都雕刻的非常细致。也就能感受到他们生活的气息,能知道他们在做什么,他们的感受是什么,他们的生活的模式是什么。另一个是,一般来说雕塑家只注重于用木头去雕塑或者用石头去雕塑,可是刘先生雕塑的角度非常多样化,他用了很多泥塑在里面,那么这个是我感觉非常有趣的事情。”
      刘老曾立志要把雕塑“做出中国的风格”,在当下的雕塑界,能像刘老这样有着丰富深厚的生活基础,采用工匠手艺创作的雕塑家已十分稀有了。他自如地运用我国古代陶塑的民族传统手法,再现当代人民生活,并以他的艺术成就告诉我们,中国雕塑的发展从本土文化出发是一条非常有价值的探索之路。曹春生先生认为:“当今的年轻艺术家缺乏对生活的观察和体会,急于求成,幻想一夜成名,这是一种浮躁的心情。”而刘老虽在生活上清贫,却是精神上的富翁,他理应成为我们年轻一代艺术家的精神领袖。笔者认为他也是当之无愧的国际型艺术家,他能够深掘中国本土文化资源,包括对传统艺术手法,中国文化符号的当代化借用,对当今社会生活的揭示与反思,采用中国独特的艺术工具和媒介,建立起自身艺术特征和价值,而不甘做西方强势文化的附庸。

自在蓬蒿 自在吟唱
      看刘老的作品我最大的体会是两个字:幸福。他做的东西没有痛苦,是在弘扬人性本身的一种东西。刘老爱好音乐,他一直保存着一盘磁带,是他请老师曾竹韶先生古琴演奏的《清心普安咒》。有空时他就打开录音机,静静地欣赏。在他看来,这个曲子真的可以使他“清心”,可以使人发自内心地感动,他明白了音乐和雕塑一样是要给人带来美好的享受,是要给人一种精神的愉悦。他本人也淡然,平和,慈悲。刘老的淡泊,边缘,看似寂寞,却正是入世的积极。他是浪漫的,他做的小人物、小房子、小趣味、小细节,正是生活的缩影,而那种生活其实也是他的理想所在。正如隋建国老师所说,他也不会去想,我的东西是不是能卖,是不是会参加重大的展览,他似乎已经灭了这种念头,他肯定周围有知音,于是有几个知音足够来支撑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有人在现场碰坏了他的作品,他脸上却看到一丝的不快,只是淡淡一笑,坏了,坏了就坏了。他就是很平和的心态,没有争斗,也不去计较,内心非常自我,他把自由放在自己的心田里。
      人生因不断的记忆而改变着,也因不断得遗忘改变着。刘老的雕塑能使时间停止,会使人们那被物欲生活充满得烦躁的心安静下来。都说雕塑是沉默的艺术,可我却分明听到了他的作品跳跃着心的音符和灵魂的绝唱。透过其作品,我仿佛看到刘老工作时的剪影:一把黄泥、一双巧手、一段古曲。“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的历练,我相信刘老不鸣则已,一出手必将名震江湖。

 

图8:
观“自在蓬蒿—刘士铭雕塑展”有感 彭越
      2006年的金秋,北京的天气格外晴朗,雕塑家刘士铭第一次在中国美术馆迎来了他的个人雕塑展——“自在蓬蒿——刘士铭雕塑展”。自由自在的蓬蒿节气给北京的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受。他的艺术赢得了人民的喜爱,也获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此次展览不仅让大家发现了刘士铭和他的艺术,也让外国朋友认识了中国雕塑的魅力。
      刘士铭生于1926年,于1946年考入国立北平艺专(中央美术学院前身)从事雕塑艺术学习。他是作为徐悲鸿先生亲自招录的该校第一批雕塑系学生。他学生时代的作品《丈量土地》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件被送往国外参展的雕塑作品,而后被捷克斯洛伐克国家博物馆收藏;1952年,刘士铭参加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雕塑创作;1959年的作品《劈山引水》(亦名《移山造海》)代表中国参加了由苏联举办的“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
      学生时代基本功的训练得益于刘士铭在国立艺专的学习,他从师于李宗津、王临乙、滑田友三位教授学习素描、雕塑及陶塑创作。(滑田友、王临乙、曾竹韶等都是从法国留学归来的雕塑家,他们带来了地道的欧洲雕塑传统,造型典雅大方、浑厚朴实。)刘士铭颠沛流离的人生经历是他艺术创作的不尽源泉,所以他把目光始终投向了劳苦大众。1981年后,刘士铭先生迎来了创作高峰期。他抓住生活的现实这一永恒主题,以细腻生动的手法体现出一个雕塑艺术家难能可贵的人文情怀。他一生创作颇丰,但绝大多数作品呈现出和“法派”及“苏派”完全不同的主题选择与造型语言。刘士铭保有对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执著。“他(刘士铭)能在我们当今雕塑主流形态之外,运用我国古代陶塑的民族传统的手法,另辟艺术新径,无疑是很有见识的创造性行为。”(邵大箴语,见《刘士铭作品集序》1998.4.19)关于西方影响和中国传统继承这一问题在中国现当代艺术领域一直被人们讨论,刘士铭艺术促发了我们对艺术中关于创新、民族性、现代性这些重要问题的重新思考。
      此次“自在蓬蒿——刘士铭雕塑展”为观众提供了关于中国传统艺术继承和西方影响的视觉盛宴。展览从10月13日持续到10月18日,参展的作品是刘士铭精心挑选的自学生时代到近期的作品,作品按照类型来编排,有江上渔船的系列、北方农家窑洞和农家小院系列,还有黄土风情系列,以及近期作品都市风情系列,共200余件作品。
      展览未开幕,已有一些观众早早的来到了展览现场,他们许多都是刘士铭先生的好朋友,也是业内有名的艺术家和批评家。
      展览于10月13日下午3点在中国美术馆一楼方厅举行了隆重的开幕式,正式拉开了展览的序幕。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殷双喜先生担任此次展览的策展人和开幕式主持人。开幕式首先由策展人殷双喜先生介绍了策展情况和嘉宾,接着是主办方代表中央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杨力和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词等,最后是刘士铭真诚的讲话。
      一些观众在观看作品期间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和录像,还有一些热心的观众在留言薄上写下了的留言,他们给了老艺术家客观的评价,毫不吝啬地表达了自己内心对老艺术家的喜爱和崇敬之情。“花是美的,因为它一心一意的开,刘士铭的作品也是美的,因为他一心一意的做。”“精神与灵魂的呼唤,我喜欢您。”“观百姓生活四时作息慧眼体味民间情,看朴素雕师自在蓬蒿大巧若拙真高手。”“作为一个中国艺术家,刘先生的作品就有民族性。”“返朴归真,愉我心灵”等等。刘士铭的雕塑走进了大家的心里,也让大家发现了一位默默无闻的人民艺术家。著名画家李天祥先生向记者说:“他的作品最大的不同,我感到,第一是朴实。他这朴实就是完全给人感觉到一个像米勒那样的,但是米勒是悲观的,它【他】是乐观的。”
      10月14日下午,美术馆举行了“金秋发现”中外外交官中国雕塑艺术鉴赏专场,展览邀请了美、德、奥、捷克等十多个国家的外交使团来参观。由中央美术学院雕塑艺术创作研

 

图9:
究所主办,中央美术学院雕塑艺术创作研究所代表所长孙伟先生,以及前外交官联谊会代表外交部部长夫人秦小梅女士、策展人殷双喜先生、刘士铭先生依次发表了致辞。“我这个人平常不善于讲话,所以我的感情都融入到作品里面……我一生致力于就是观察生活,我在生活中用眼睛纪【记】录这些个生动的形象,把它记在印在头脑里。然后把它们塑造,尽我所能……我是一个中国人,我要把雕塑做出中国的风格,在世界上独立,从而表现出中国的和西方雕塑的不同的地方。”(刘士铭致辞)
      艺术是相通的,不管你是哪国的,好的艺术通过视觉表达能让外国人来欣赏和了解。外国朋友对刘士铭先生的雕塑非常感兴趣。许多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接受记者的采访。船系列作品几乎赢得了每个人的赞叹,“每一个细节都非常清楚,非常小的东西都非常真实,我们真的好像坐在船上,感受到了交谈的人们,还有动物,感觉我们都在船上一样”,“刘先生,我被您的话感动了,被您的作品也感动了,谢谢您给我们看这些东西,可以看到您的爱情,”一位大使对农民头上裹毛巾的方式非常感兴趣,不停的询问艺术家。没有艺术家对周围普通百姓生活的细心体会和观察哪能创作出这么贴近生活的作品?有些外国收藏家当场要求要收藏刘士铭的雕塑作品,大家都愉快地交谈。到了晚上6点半,主办方还准备了丰富的自助餐供人们品尝,并播放了刘士铭先生艺术之路的影像,气氛非常温馨而祥和。
      10月15日下午2点,在美术馆七楼会议厅举行了刘士铭雕塑展暨当代雕塑艺术内涵和市场潜力专题研讨会,由中国收藏家协会理事、研究员、咨询鉴定专家委员会委员、书画收藏委员会秘书长张忠义担任主持,参加会议的有杂志报纸主编,博物馆研究员、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副馆长,和拍卖公司经理,中国收藏家协会的会员,以及中国美术家协会成员,理论家,研究人员。与会人员就当代雕塑艺术内涵和市场潜力专题进行了积极的发言和讨论。
      这次展览让我们很好的发现并试图去了解一位真诚的艺术家。刘士铭先生始终执著地追求自己的艺术理想,他在雕塑这块园地里默默耕耘几十年,蓦然回首,几十年的成果在这个金秋得以丰盛的收获。难能可贵的是他做作品不为名利,尤其是在当下市场开放、鱼目混珠的环境中,他能够始终如一地忠于自己的艺术信念。我们应该承认,他使中国传统雕塑的精髓得以传承,而这无论是在“苏派”写实主义一统天下的时代,还是在现代主义追求抽象的形式表达,以及后现代主义的观念语境“横行”的当下,都具有独特的意义,也是弘扬中国民族传统雕塑的创举。

 

图10:
      我的老师王临乙先生曾多次对我说,希望能看到我的个人雕塑展,遗憾的是他已于1997年夏故去。回忆至此,不禁泪湿衣衫。记得那会儿,我已从中国历史博物馆回到母校中央美术学院,除任教以外,多数的时间都在老美院的雕塑系陶瓷工作室,进行创作。王临乙先生曾多次推开工作室的门,进屋坐下说“刘士铭,你的小雕塑可以办个展览,你要保存好不要丢了啊。”我闻过只是笑笑不说办也不说不办,只是随缘而渡。
      我的一生,历经坎坷、颠沛流离,追求生活,热爱黄土黄河的风土人情和山陕地区的窑洞人情风俗,心想神往,最终来到中原。历经十年漂泊,体验生活中最真实的劳动人民的爱与喜、怒与骂,他们赤赤裸裸地表达着情感和爱心。这些活生生的男人、女人深深地烙在我记忆的深处。他们是我创作不断的根,不断地刺激着我的灵魂和记忆,我用陶塑记录着生活、记录着他们。他们是我生活情感的寄托,而不是雕塑造型的表面。
      这次能够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我的个人雕塑展,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馆、中央美院雕塑艺术研究所还有很多的朋友和单位给予巨大的支持,让我有机会展现我60年来的艺术创作,我深存感激。同时也实现了我的恩师王临乙先生生前对我的期望,也是在我的儿子刘伟的支持和雕塑系的老师们的鼎力相助下使我完成了多年夙愿,为此我曾思绪万千,彻夜不眠。向大家深深致谢。             ——刘士铭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外艺术新思潮的涌入,各个艺术门类呈现出活跃的景象。这种艺术的多元化打破了某种流派一通【统】天下的局面,艺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性和包容性。但是它也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冲击,使传统文化一度边缘化。当对国外风潮盲目地追随之后,我们逐渐清醒地认识到,这种“跟风”式的吸收始终缺少一种深刻的精神性和思想内涵,它最终无法触及艺术的本质层面,正是在这种国际化和多元化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重新得到重视。
      我们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重新审视刘士铭的艺术。他一生创作颇丰,但绝大多数作品呈现出和“法派”及“苏派”完全不同的主题选择与造型语言。刘士铭一如既往地保有对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执著。“他(刘士铭)能在我们当今雕塑主流形态之外,运用我国古代陶塑的民族传统的手法,另辟艺术新径,无疑是很有见识的创造性行为。”(邵大箴语,见《刘士铭作品集序》1998.4.19)刘士铭的艺术促发了我们对艺术中关于创新、民族性、现代性这些重要问题的重新思考。
      刘士铭是谁?搜寻中国现代雕塑的史实,我们发现,这个名字曾经与很多大事件联系在一起:他学生时代的作品《丈量土地》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件被送往国外参展的雕塑作品,而后被捷克斯洛伐克国家博物馆收藏;1952年,刘士铭做为【作为】助手参加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雕塑创作;1959年的作品《劈山引水》(又名《移山造海》)代表中国参加了由苏联举办的“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
      但是,我们注意到自60年代以后,刘士铭这个名字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在主流中已经找不到他的位

 

图11:
置。如果他真的放弃了雕塑创作,那么这种消失当然合乎情理,但有意味的是刘士铭的创作没有停止,“……他在雕塑这块园地里默默耕耘数十年”(邵大箴语)。那么,之后的刘士铭走过了一段怎样的艺术创作之路,这正是我们要深入探求的问题。
      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刘士铭现象”。中央美术学院雕塑艺术创作研究所和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将以寻找刘士铭为主线,将其置于中国现代雕塑发展史的宏大背景之下,来探讨和揭示这种现象的本质和意义,力求还原历史以真实,形成较为客观的中国近现代雕塑发展的脉络。
      研究刘士铭也是我们中央美术学院雕塑艺术创作研究所和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在现、当代雕塑家研究课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名称:
    刘士铭评论文章6篇及艺术感言1篇
  • 档案号:
    LSM-WG-002-014
  • 版本:
    影印本
  • 页数: 11
  • 提供者:
    家属
  • 版权: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点击咨询
电话:17744495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