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会员全站免费下载
立即加入
您的一年会员开通成功!
您的一年会员开通成功!
开通终身VIP成功!
今日下载数已用完
升级会员
提交
下载提示!请输入验证码验证哦!
看不清,重新获取
提交验证码
首页
全部分类
作品
草图
便条
文稿
物品
书信
剪报
照片
日记
证件
视频
音频
首页
>
文稿
>
艺术感言
>
>
我对现代性人物雕塑创作的感受
详细内容
图1:
我对现代性人物雕塑创作的感受
谈我对中国现代纪念性雕塑创作的现实主义的大师王朝闻先生的雕塑作品“民兵”和“刘胡兰”塑像的感受,教育意义,及其技法 眼步 太极折手。 谈创作中,对手问题,错位问题。 作者→观众 以观众为对手,征服对手,征服观众的情绪。——陈佩斯
图2:
当代中国美术理论家和中国现代纪念性肖像雕塑肖像家王朝闻先生的三件雕塑作品毛主席浮雕像、民兵、刘胡兰给我的创作道路影响是很遥远的。
早在1949年至1950年,王朝闻先生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务长和创作方法理论课讲学。当时在美院大礼堂每周有一次大课,时间在下午。在王先生的讲课中丰富了我
图3:
创作理论知识,我懂得了戏剧艺术的表演的夸张性,以少胜多,以一当十,创作中的构思,形象语言,内在与外在的对立统一关系,艺术家与观众的情感交流。夸张的适度性,和艺术上的辩证关系。他在讲中经常是用肯定中的否定。否定中的肯定。如,此一事不等于彼一事,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经常讲“不等于”什么的,不等于的这句语。当谈到川剧表演手法时,艺术手法时情绪激动。也讲到江南的说唱艺术评弹艺术的清雅神韵。
图4:
创作方法课使我们懂了美术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创作与观众之间呼应,情感的无声交流。如何面对中国古代艺术品、雕塑、绘画、文物等。取其精华。使我深刻的认识到中国古代雕塑的内在力量和含绪【蓄】性的魅力所在。
当我在1949年——1950年看到人民美术期刊封面看到民兵雕塑时,长时间的注视,觉得这个雕塑,有一种中国的农民的伟大气质,顶天立地的感觉,动作
图5:
动作是静止的、直立的、不动的注视远方,警觉性很高,而且是在一个寒冷的夜晚中,雕塑人物形象是黑色的暗蓝色中的气氛,第一印象打动人心。内在的力量,一手持枪一手挽着棉袍,头扎毛巾,面部是一个刚毅的北方汉子形象,有一种生活中的农民形象动作,这种动作我在参加土改时经常看到,农民晚上开会身披大棉袍时就是这个习惯动作,极其自然而生动,真实就是自然。
自然的动作才生动,王朝闻先生
图6:
在革命斗争年代深入生活,长期的生活积累才能产生真实的民兵形象,有农民的英雄气魄,无所畏惧的气质。他的雕塑民兵是一以当十当百,当一个群体的象征的中国人代表形象。直到我有一次到人民美术编辑部办公室时看到原作时,原作并不大,大约40公分左右,但是气魄雄伟,小中见大,正象【像】中国很多古代雕塑中所有气质深厚,方寸之间有顶天立地感。
图7:
②毛主席浮雕像是毛泽东选集封面用的园【圆】形浮雕。解放以来很多人作过毛主席浮雕像,在形象神态上与毛主席的气质特点,神似的我觉得只有王朝闻先生作的像。表情特征和气质上厚重感质朴的感觉上,过去的没见,未来也没有出现过能超过他的作品,原因是雕塑家本身的气质和感受的深度不够。所以在外形象所达的到的像是不够的,精神状态神态气质是很微妙的,只差一点点就没有那股
图8:
用北京人长【常】说话就叫那“劲”不像。这个劲不是指雕塑技法,手艺水平。有时在表面上一模一样的用点线机放大和制作出来的东西只是复制品,而精神状态是捕捉不到的。那种“劲”说白了有时一个人的照片也不一定就像自己。那是精神状态没有照出来。
刘胡兰塑像,王朝闻先生的刘胡兰塑像高约一米左右。他作的刘胡兰像没有照片,
图9:
没有留下照片,我曾经与美院创作室的邹佩珠先生、李行健先生在1959年左右去过山西云周西村刘胡兰老家和烈士陵园,访问过刘胡兰父母2个妹妹及当地老乡和青年女学生。寻找像刘胡兰的女青年形象,结果没有找到一个像刘胡兰的人,老乡说不
清楚具
体的形象什么样。
但是王朝闻先生所塑造的想象中的刘胡兰塑像当时胡文秀(母亲)代表见过之后说样子不像神气像。
图10:
因为这原【因】至今烈士陵园石雕像就是以王闻先的刘胡兰雕塑原作放大的。
从以上三个雕塑形象创作方法上告诉我雕塑创作是要求从构图、构思、结构、技法上要求不够,还要注意精神状态的仔细观查【察】揣摩对象的“劲”。这个“劲”是虚的,很难捕捉,但是会有细心观查【察】和瞑【冥】思默想,在记忆里捕捉印象中的劲,达到如在目前,下笔如有神。神就是“劲”,作过了也不行,不多不少恰到好处,这就是中国的理论适可而止。
作品中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内容仅供学习参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欢迎来到刘士铭档案。如需使用,请联系客服15210233586
名称:
我对现代性人物雕塑创作的感受
档案号:
LSM-WG-003-015
版本:
手稿
页数:
10
提供者:
家属
版权: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其它文稿
《回忆我的童年》
0
0
我与哲学的关系(世界观人生观)
0
0
谈中国戏曲评书是中国历史的一面镜子
0
0
艺术思想
0
0
我对陶艺创作的构思和手法的观点
0
0
徐悲鸿院长和几位我怀念的老师们
0
0
《怀念中国当代雕塑家谢家声先生》
0
0
创作方法及对生活的认识
0
0
点击咨询
电话:17744495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