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会员全站免费下载
立即加入
您的一年会员开通成功!
您的一年会员开通成功!
今日下载数已用完
升级会员
提交
下载提示!请输入验证码验证哦!
看不清,重新获取
提交验证码
首页 > 文稿 > 艺术感言 > >

《回忆我的童年》

详细内容


图1:
      雕塑人生观点『我活着并快乐着捏泥人和记录着我所生活的年代』
      2004-2005    刘士铭印 著    俗不可耐


 

图2:
      《雕塑人生》          2004年12月
      刘士铭,男,天津人,1926年2月8日生于工程师的家庭,父亲的专业是汽车内燃机和火车机械工业,1927年他考上了赴美国福特汽车工业学校勤工俭学。
      原来美国当年想在中国武汉建立福特汽车制造工厂,要中国政府派9名学生赴美国学习,后来因美国和中国政府计划改变了,改在日本建厂了,所以我父亲就在汽车工厂半日工作半日学习,并在底特律大学学习铁路机械专业。
      1931年我父亲经过欧洲转程【乘】火车经俄国西伯利亚铁路回国,就职于国有铁路北宁线唐山机车修理厂工作。那时我很小,家住唐山大学路,铁路宿舍,因为靠近铁路边,每天在窗前和阳台上看见火车经过,可以看见车厢窗内的人和火车头的形状,印象很深,对火车很感兴趣,于是我就开始画火车头的样子。那时铁路上用的ㄆㄒ型的蒸汽机车,高大雄伟的机车奔驰起来,冒着突突的黑烟轰隆轰隆的奔驰过窗前,每天要有好几趟火车列车经过。

 
图3:
      于是每当火车经过听到地动山摇一样的震动,就马上看到黑乎乎的大家伙带着一串长长的小屋向前快速驰去。因此只能记个“大概”的火车样子,在纸上画火车,我父亲看到我画火车他就拿纸和笔,还有一本厚厚的机车蓝图各式车头样子放在我面前,什么也没有说就去工厂上班去了。后来大家都知道我会画火车头。那时我大概是四五岁吧,这可能就是我的艺术道路的萌芽开始。
    (1937——1941年天津生活)(占领天津华北)
    (我的童年生涯开始了)日本时期我在渤海中学上学时同位的一个叫王启武的同学(东北人),他喜欢刻印章,也影响了我。后来我父亲叫我向名师学习,我就经人介绍向当时的王奎章老师学习刻汉印白文印章。

 

图4:
    《回忆我的童年》自述
      1926年我出生在天津一个职员家庭,父亲是学机械工程工程师。我现在能记起事情印象最深的是因为我祖父患肺病家中要安静,我当时一岁多,由一个姓严的年青【轻】农村妇女,叫严妈,每天抱着我离开家到外边去,我只记得我被人抱着,在一个人的胸怀中不停的走,这时我半醒半睡,眼睛在朦胧中看一条很长很宽,两边是墙,没声音,就在一个温暖的怀抱中一直的走着,然后我又睡着了,不知什么时候我醒了,就坐在这个人怀里吃天津包子,还看见身旁有一个泥轱辘纸糊小车,小车一动就叭叭的响,不知道这样过了多久,直到我三四岁时,我在姥姥家看到了严妈,她是她还很年轻,园【圆】方脸,中等个,身体不胖不瘦,梳髻盘头,坐在凳子上用头上的小发针把花生米分开两半给我吃,而且剥掉很多给我吃,还一边对我说杀小猪喽,每拨一个都学小猪叫吱吱一声。后来不知道了。
      我父亲调唐山铁路机械修理厂工作,我离开了天津。

 

图5:
      在唐山住,经常看到远处旷野升一起一条橙色的柱子越转越大直冲天空,人们说是龙卷风,都远远躲避。唐山的澡堂可以吃饭,一个工人师付【傅】带我去洗澡,然后去戏院看戏。我印象中是一个穿白盔甲的人,长得很好看,用枪不停的翻地,埋一个女人。这个男抱一个小包裹放在胸前(今天想起那戏就是赵子龙长坂坡救阿斗)。
      不知过了几年,我一天走进唐山交通大学院门口,听到很多的楼里唱一种歌声,我听到的一句是“用力拉用力拉”(即是俄国船夫曲)。不久我父亲又调到天津铁路局上班,我已上小学了,非常喜欢小人书。有一次在小书店里买了一套小人书,回家还没有仔细看,我父亲看见了,叫我把小人书退回去,我只好把小人书扔到一个胡同里电线杆后边,于是每天上学时路过这个电杆时看见很新的小人画(连环画)扔在地上没有人拿,过了很多天小书已经被风吹雨打零乱破碎了。

 

图6:
      后来我们住的街道上每天有一个老头推车租赁小人书看,一套一天交一毛钱,我就租看。后来发现我非常喜欢的书想卖,租书老头说一块钱卖给你,你可以拿去,每天我路过时你还一毛钱,我就每天给他送一毛钱,到十天正好一块钱。我所喜的小人书铺离家很远,每到星期天就去一个小街上进一家小人书铺,找一个小板凳坐下挑选我喜欢的。当时有沈曼云画的历史连环画小人书,有张少呆画的线条自由夸张的武侠小人书。
      我的很多历史知识是从小人书中学到的,如开天辟地、三国演义、水浒、封神榜、荒江女侠、火烧红莲寺、三侠五义什【么】胜英、欧阳德、郑成功,我喜欢看骑马打仗的如杨家将,穆桂英大破天门阵。书上画的女将都是身穿盔甲,双足尖尖的小脚,骑在马上又非常美貌,大刀王怀女和韩翠屏用瓶子把杨家将收到瓶子里,画的真工整细致,这些小人书要能买回来收藏非常珍贵。
      在心里一直想中国古代

 

图7:
画上女将是小脚能骑马打仗的事情。
      直到1945年,1945年我在什刹海后海边上看到一个民间马戏团表演马术,看到一个年青【轻】小脚女子在一匹奔跑的马前伸手抓马缰飞身上马,而且这个女人还能横侧在马肚上奔驰转圈子。
      后来她还躺在桌上用双足不停的飞快的蹬罈【坛】子。
​​​​​​​      最后是一个年约四十多岁的很健壮的双腿很粗的妇人,仰躺在一张桌子上,有两个小伙子和姑娘蹲在一个大车轱辘上,他们把这个大轮子抬起放在这个壮年妇女的脚上,这个轮子在她的脚上慢慢转动两三圈后,几个老年壮汉把车轮抬下来,接着围观者叫好扔钱。这个场景深刻的印在我的记忆中至今思之如在目前。
      解放前我在初中和小学五年级时开始喜欢看武侠小说。当时有蜀山剑侠传,每出一本就买一本,有鹰爪王、青门十四侠、十二金钱镖、罗刹女、蛮荒侠隐,江湖廿四侠、血涤寒光剑,我每本都买,看后收藏起来。

 

图8:
      这些武侠小说解放后经多次借出去后,就不还了、扔掉了,我想太可惜了,这些小说也属于一种文学文物价值,到现在我还收藏有青城十九侠和90年代湖南出版的小字蜀山剑侠传,压缩版不理想,以后金庸作品比较起来看看就完了,不迷人。
​​​​​​​      使我多年不忘的武侠小说还是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和青城十九侠、青门十四侠等书,蛮荒侠隐、罗刹女。当时还有个作家叫朱贞木写及闯王李自成,因为他和白羽的十二金钱镖、血涤寒光印象深刻,情节感人,不俗而耐人寻味,相反金庸小说现代化写的好,但一拍电视剧就走样了,不像书中人物的想象中的美了。演员形象也不理想,这些演员一会是段公子一会是张无怨,看着太面熟了,比较还是许晴和李亚鹏演令狐大侠好,笑傲江湖好,还有神雕侠侣,不错。
      我由武侠小说又转上收集老唱片和地方戏以及寺庙音乐如佛教的天龙吸水,皮影唱腔。

 

图9:
      我所喜欢的小人书铺离我家很远,每到星期天我就去一条小街上进一家小人书铺找一个小板凳坐下,把挑选的小人书,一本一本看下去,当时画小人书的人有沈缦云【沈曼云】,他专画历史小人书。还有张少呆专画武侠,他的线条自然夸张,我一边看故事同时也欣赏小人书画家的风格和他们的艺术技巧,并从小人书的故事中学到很多历史知识,如三国演义、水浒、封神榜、杨家将、穆桂英大破天门阵、七侠五义、包公案、三侠剑之类,特别喜欢看薛家,、呼家将,这一类穿盔甲骑马打仗的小人书,绘画很精细,人物形象很美。画家当时很认真画很想买,但是喜欢的小人书很多,我自己也没钱买。因此现在想起来如果当时能收藏一些多好,今天就是文物了。
​​​​​​​      在小人书中看到中国古代女将骑马打仗身穿盔甲是什么样子,是真有历史根据吗?那时中国妇女是不是像清代汉族女子的照片上那样子。

 

图10:
      自叙:童年一    刘士铭    2006.8.9  于北京
      童年人的一生,在个人记忆中印象最深的事情,是童年的生活往事,至今在我的记忆里,我很小被一个妇女抱在温暖的怀抱里睡觉,而且是不停歇的走着,走着。当我半醒半睡时只觉得是在一条很长的胡同中走着,醒时坐在她的怀中吃着天津饱【包】子和看到地上放着一个泥轮子的玩具小车,这个抱我的妇女不是我母亲,她是我母亲找到的一个农村妇女,替我母亲照着我的年青【轻】女人,至今我还能回忆起在她的怀抱中的温暖和一种气味,就是母爱。
​​​​​​​      直到我四五岁时,母亲送我去姥姥家玩时,我被一个30多岁的农村女人领到一间屋里,她坐在凳子上把一包花生米放到桌上,叫我站在她身边,然后就从她的盘头发髻上拨下一根银针来,用它把花生米剥开去掉一个小的尖形颗粒后给我吃,我这时才看到她是园【圆】方脸,身子很丰满,穿深色衣裤,在裤角下是小脚。
​​​​​​​      她姓闫,就是一直抱我不停的走的闫妈。她是我一生不忘的农村的妇女,像母亲,但是她长的什么样的脸我不记得。
​​​​​​​      我为什么没有看到她的脸呢?但是像闫妈这样的女人在北京农村生活时,河北农村、河南农村、湖北汉阳小镇上,见到的农村妇女

 

图11:
就会在内心里感受到那种在闫妈怀抱中的温暖和亲切感情和亲近的感情。
      童年二,旧小人书,武侠小说,江湖二十四侠,蜀山剑侠传都是我最喜爱的看的书。开始是租小人书看,后来就存钱或分期付钱买小人书,三国演义、封神榜、东周列国、薛刚反唐、薛仁贵征东,小人书热过去了,又开始了读武侠小说,存钱买一本一本的武侠小说。
​​​​​​​      这时我已竞【经】小学五年级了,可以看小说了。晚上不睡觉一口气看到天亮,最入迷的是蜀山剑侠传——还珠楼主著,青城十九侠,青门十四侠,白羽著的十二金钱镖,血涤寒光剑,直到我考入国立艺专时还买武侠小说看,如朱桢木【朱贞木】的闯王李自成、罗刹女、蛮荒侠隐。
​​​​​​​      这些可读可爱的武侠小说解放后有的借人借丢了,有的卖了买治印的书,叫汉印分韵,和刻章用的印床和刻刀。但是在70年代80年代,我每天骑车经过沙滩红楼的墙外时有很多书摊,我又发现了有很多再版的如青城十九侠和小字体的蜀山剑侠传,我如获至宝,都买回来收藏到,现在完好无损。
      少年时期——我喜欢去看庙中神佛的泥像。庙是不收门票的雕塑展览馆,娘娘庙,

​​​​​​​

图12:
      东狱庙,这些神像巨大有威慑力,精彩的服饰和辉煌色彩金光闪耀。我为这些塑像所吸引。还有大铁算盘,能活动的铁算珠,就很震慑人心,再加上四个大字“你可来了”。我为这个形象的语言所震撼,也影响我在创作中如何抓住主题思想的关键。“你可来了”是我创作灵魂的老师,无声无言,但他深入我的精神和内心深处。
      三、青年求学期的老师“明师出高徒”
      1942—1943年,我向王奎章老师学习汉印篆刻,他教我治印就先学白文汉印,这是基本功,刀法和章法和全神贯注的基本功。
      1943年—1945,我向雪庐画社的山水画家季观之先生学习北宗山水。
      1946年我考入国立北平艺术【专】,徐悲鸿校长第一期在北平招生,我报考雕塑系。王临乙教授录取了我,考入艺专雕塑系。由预科升入本科,四年学习雕塑习作和创作,都是王临乙先生指导我。他说我的雕塑有造形【型】的面感强和趣味性、生动性。直到四年级创作土改中的丈量土地创作时,王临乙先生一直在关注我的创作进度,并提出适可而止,见好就收

 

图13:
的艺术新鲜感,王临乙先生是因材施教,从不动手改动学生的雕塑作业。但是他在学习过程中适时的提醒每个同学的存在问题,如对于津源同学讲叫他注意不要“太紧了”。
      那时王临乙先生在教课之外还要兼艺专的总务工作,很忙,但是每次我们去王临乙先生洋溢胡同17号时王先生、王太太却是热情的叫我坐在小客厅里喝茶看雕塑书,搬出很多书来看。
      王临乙先生有一次(50年)我作了一个农村妇女抱娃娃,手中有慰问袋的小陶人,王先生对我说把你烧的那个小陶人给我吧,我很意外,没想到老师会喜欢学生作的雕塑。后来80年代去洋溢胡同看他时,他和王合内在作【做】青龙白虎浮雕,王先生把雕塑刀交给我说你替我作作,我当时没有作,因为我的东西凹凸很深,这样会破坏他们的整体感。后来我很后悔,因为王先生年过七十体力不行了,多想叫学生替他作一作,他说民族大团结浮雕上的毛主席园【圆】形浮雕是刘家洪替他作【做】的。
      我一入国立艺专时就为王临乙先生的孔子像和大禹像浮雕所折服,喜欢极了,气势雄伟,有一种浩气肃穆。

 

图14:
      80年代王先生老了,时长【常】去教室和电窑室看我和刘家洪、吴竞【竸】,吴竞【竸】说王先生我给你剪剪指甲吧。王先生坐下,吴竞给他用指甲刀剪指甲。
      每次去电窑室看到我就说你要把作品办个展览,并且说你要注意头和两脚的三个点的关系的斜度。
      王临乙先生像父亲对待他的学生们,是无私的,是引导学生发挥个人的特长。不是把自己的东西加到灌输到学生们作品里。所以他教的学生各有自己的特点,不是一个模具里压出来的。
      素描老师李宗津先生是一年级的启蒙老师。他在第一张素描中就发现了我的素描有雕刻的面和颜色感。70年代我和李先生在在保定群艺馆见面了,他说在电影学院下乡改道思想,保定的铁路工人约李先生去画油画,李先生很高兴,李先生在回北京后病逝前给我写过一封信,可惜这封信现在只有信封,没有了信纸,丢了,后来保定铁路工人王福全、周和平去李宗津家访问时说李先生因直肠癌死故了,值得怀念的老师,你们活在我心里。

 

图15:
自叙:
      童年一:人的一生,在个人记忆中印象最深的事情是童年的生活往事至今在我的记忆里,我很小被一个妇女抱在温暖的怀抱里睡觉,而且是不停歇的走着,走着。当我半醒半睡时只觉得是在一条很长的胡同中走着,醒时坐在她的怀中吃着天津包子和看到地上放着一个泥轮子的玩具小车。这个抱我的妇女不是我母亲,她是我母亲找到的一个农村妇女,替我母亲照看我的年轻女人,至今我还能回忆起在她的怀抱中的温暖和一种气味,就是母爱。直到我四五岁时母亲送我去姥姥家玩时,我被一个 30 多岁的农村女人领到一间屋里,她坐在凳子上把一包花生米放到桌上,叫我站在她身边,然后就从她的盘头发髻上拔下一根银针来,用它把花生米剥开去掉一个小的尖形颗粒后给我吃,我这时才看到她是圆方脸,身子很丰满,穿深色衣裤,在裤脚下是小脚。她姓闫就是一直抱我不停的走的闫妈,她是我一生难忘的农村的妇女像--《母亲》,但是她长的什么样的脸我不记得,我为什么没有看她的脸呢?但是像闫妈这样的女人在北京农村生活时,河北农村、河南农村、湖北汉阳小镇上见到的农村妇女时就会在内心里感受到那利在闫妈怀抱中的"母爱和亲切感情和亲近的感情。
      童年二:旧小人书、武狭小说、江湖二十四狭、蜀山剑侠传都是我最喜爱看的书,开始是租小人书看,后来就存钱或分期付钱买小人书:三国演义、封神镑、东周列国,薛刚反唐、薛仁贵征东,小人书热过去了,又开始读武侠小说,这时我已进小学五年级了,可以看小说了晚上不睡觉一口气看到天亮。最入迷的是蜀山剑侠传--环珠楼主著、青城十九侠、青门十四侠、白羽着的十二金钱镖、血涤寨光剑、直到我考入国立艺专时还买武侠小说看:如朱桢木的闯王李自成、罗刹女、蛮荒侠隐这些可读可爱的武侠小说解放后有的借人借丢了有的

 

图16:
买了,买沾印的书叫汉印分韻和刻章用的印床和刻刀,但是在70年代 80年代我每天骑车经过沙滩红楼的墙外时有很多书摊,我又发现了有很多再版的如青城十九侠和小字体的蜀山剑侠传。我如获至宝都买回来收藏到现在完好无损。

少年时期:
      我喜欢去看庙中神佛的很像,庙是不收门票的,雕塑展览馆、娘娘宫东 庙,这些神像巨大有威慑力,精彩的服饰和辉煌色彩金光闪烁,我为这些塑像所吸引,还有大铁算盘珠,能活动的铁算盘珠,就很震摄人心,再加上四个大字“你可来了”,我为这个形象的语言所震慑,也影响我在创作中如何抓住专题思想的关键,“你可来了”是我创作灵魂的老师无声无言,但他深入我的精神和内心深处。
 
青年求学期的老师“明师出高徒“
      1942--1943年,我向王奎章老师学习汉印篆刻,他教我治印就先学白文汉印这是基本功刀法和章法和全神贯注的基本功。
      1943--1945 年我向雪庐画社的山水画家季观之先生学习北宗山水画。
      1946 年我考入国立北平艺专,徐悲鸿校长第一期在北平招生我报考雕塑系,王临乙教授录取了我,考入艺专雕塑系,由专科升入本科,四年学习雕塑习作和创作都是王临乙先生指导我,他说我的雕塑有造型的面感强和趣味性生动性,直到四年级创作土改的《丈量十地》,创作时王临乙先生一直在关注我的创作进度,并提出适可而止见好就收的艺术新鲜感,王临乙先生是因人因材施教,从不动手改动学生的雕塑作业。但是他在学习过程中适时的提醒每个同学的存在问题,如对于津源同学讲,叫他注意不要“太紧了“,那时王临乙先生在教课外还要兼艺专的总务工作,很忙!但是每次我们去王临乙先生评溢胡同 17号时,王先生王太太却是热情的让我坐在小客厅里喝茶

 

图17:
看雕塑书,搬出很多书来看,王临乙先生有一次(50 年)我做了一个农村妇女抱娃娃,手中有慰问袋的小陶人,王先生对我说把你烧的那个小陶人给我吧。我很意外,没想到老师会喜欢学生做的雕塑,后来 80年代去洋溢胡同看他时,他和王合内在做青虎白虎浮雕,王先生把雕塑刀塞给我说:“你替我做做,我当时没有做,因为我的东西凹凸很深,这样会破坏他们的正体感。后来我很后悔,因为王先生年过七十体力不行了,多想叫学生替他做一做,他说民族大团结浮雕上的毛主席园形浮雕是刘宗洪替他做的,我一入国立艺专时就被王临乙先生的孔子像和大禹像浮雕所折服,喜欢极了,气势雄伟有一种浩气肃穆感。
      80年代,王先生老了,时常去教室和电窑看我和刘家洪、吴竞吴竞说王先生,我给你剪剪指甲吧,王先生坐下,吴竞给他用指甲刀剪指甲,每次去电窑室看到我就说你要把作品办个展览,并且说你要注意头和两脚的三个点的关系的斜度。王临乙先生像父亲对待他的学生们,是无私的,是引导学生发挥个人的特长,不是把自己的东西加到灌输到学生的作品里。所以他教的学生各有自己的特点,不是一个模具里压出来的。描老师李宗津先生是一年级的启蒙老师,他在第次素描中就发现了我的素描有雕刻的面和颜色感。70年代我和李先生在保定群艺见面了,他说在电影学院下乡改造思想,保定的铁路工人约李先生去画油画,李先生很高兴,李先生在回北京后病逝前给我写过一封信,可惜这封信现在只有信封,没有了信纸,丢了,后来保定铁路工人王福全、周和平去李宗津家访问时说李先生因盲肠癌病故。值得怀念的老师门,你们活在我的心里。
      刘士铭2006年8月9日于北京

 

图18:
      爱民街委会胡丁主任
      66171534

  • 名称:
    《回忆我的童年》
  • 档案号:
    LSM-WG-004-015
  • 版本:
    手稿、影印本
  • 页数: 18
  • 提供者:
    家属
  • 版权: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点击咨询
电话:17744495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