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会员全站免费下载
立即加入
您的一年会员开通成功!
您的一年会员开通成功!
开通终身VIP成功!
今日下载数已用完
升级会员
提交
下载提示!请输入验证码验证哦!
看不清,重新获取
提交验证码
首页
全部分类
作品
草图
便条
文稿
物品
书信
剪报
照片
日记
证件
视频
音频
首页
>
文稿
>
艺术感言
>
>
中央美院教过我的老师对我的影响
详细内容
图1:
回忆中央美院教过我的老师对我的影响
图2:
文字
个人发表过的文章《美术家通讯》《雕塑家》纪念王临乙教先生,
2、谢家声
3祖文轩
伊丹写我的,郭卉一篇,邵大箴一篇(报上)
钱绍武,孙家钵,靳之林,吴竞“自叙”
图3:
《回忆王临乙先生》
我在1980年从中国历博修复室,辞去临时工作来到中央美院雕塑系硬质材料工作室从事烧陶塑工作,这个工作室的负责人吴竟吴竟【吴竸】,技术顾问是蔡徳春老同学。吴竟【吴竸】教授负责一切设备工作,从此我们就开始了很好协作。后来因工作需要,只留下我一个人在陶室工作,已经15年了,我已作了很多陶塑,都是记录我过去的生活经历的题材,工作环境很安静。
有时王临乙先生,他已退休,但每天都来系里转一转看一看,王老头发已白,走路很慢,他到我呆【待】的工作室拉开门进来坐下,和我说话,对我讲你烧的小陶塑不要丢了,办一个展览吧,没有人帮你办展览?我当时听他讲话,我只是笑一笑,没有一个明确的回答,因为个人办展览要有场地,要经过审批,还有财力物力人力,因此我当时无法回答他,后来在1998年吧,经美院雕塑系的领【导】及老师们的帮助,我的个人陶塑展在美院雕塑系通道画廊展出,可惜王临乙老师在1987年故去了,没有看到我的作品展,我深感遗憾。
图4:
我的一生从学雕塑开始,受到了王临乙先生的教诲,和他的艺术,他的人格,影响很深,他一生为雕塑教学事业,不追求名利,淡泊功名,一生没有出过一本雕塑画册,后来出了一本是他和夫人王合内先生合併【并】的作品集,原因是他的早年很多大型浮雕作品存下来的很少,像孔子像、大禹像、···已毁,他除了人民纪念碑上五卅运动浮雕还有人民大团结高浮雕,还有天文馆小浮【雕】青龙白虎()浮雕,和大渡河浮雕稿及一些头像及王合内的作品外所剩不多了,王先生的孔子像大浮雕和大禹像大浮雕在1948年时曾在校尉营老美院大礼堂舞台两侧陈列很久,我对这两件作品的风格和雕塑技巧、很崇敬,因为他作的高浮雕有汉武梁祠石刻风格,起伏不大但有整体感,厚重感,朴素感,孔子的脸是正面的浮雕,很不好作,在压缩形体的雕塑处理很恰当,起伏不大但很有整体感,面容庄严,可惜毁了。大禹像也一样毁了。
王先生工作室中有一面墙放着他做的
图5:
民族大团结高浮雕人物排列层次起伏,及构图的对称,各民族的舞蹈姿势协调统一形象上能看出各民族的特点,王临乙先生对我讲大浮雕上方有一个毛主席的园【圆】形半侧脸的(即3/4 角度)浮雕像是由我的同学刘家洪塑的。王先生在微笑中有一种即【既】欣慰又自豪感。
1993年有一天王临乙先生拉开电窑屋门进来手里拿着一张复印纸,上复印着一幅丈量土地的黑白雕塑作品照,上面有中央美院雕塑系学生刘士铭作的名字,他把这个复印件交给我,你的作品我在前几年去法国,路过布拉格时见到这件作品还在,你可以写信叫他们拍个照片给你寄来。这是我在美院小阅览室,人民画报上找到的,给你复印下来的,这张复印件我一直保存至今。
图6:
滑田友先生在解放前从法国回国,到北京后徐悲鸿院长给滑先生在校尉营美院礼堂开了一次盛大的雕塑展,有滑先生代表作男孩人体沉思及石雕胸像和很多中型人体雕塑还有创作轰炸中的母子像还有母亲抱孩的像及其素描作品,内容丰富雕塑风格优美手法细腻线条流畅,在滑先生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如何把雕塑结构组织在几个大面里使形体结实有力,表面的小点手法均妥的美感。
滑先生讲他在苏州角直修复杨惠之的罗汉壁时体会出中国古代雕塑中运用线的方法,后来滑先生在教学中经常讲到“编筐法”,我在二年级时滑先生教我作陶塑,把泥塑实心的塑好后。在泥塑发硬时用铁丝分割成两半用小勺把软的内部泥挖去形成两半瓢状的泥形然后在【再】用泥浆刷在接口处合成整体再把泥接口用刀抚平压实阴干后就可以烧成一个空心的陶塑了。
图7:
在构图方法上讲每个雕塑的造型都要有一个正面,就是主要的面,在这个主要的正面要表现出你的意图构思说明什么问题。使人能看懂,而其他的面就可以服从主要的面处理,合乎雕塑的整体感。
在我们上课时,滑先生也参加我们班来作人像,我看到滑先生把人像的四个方位用泥堆出四个剪影式的轮廓然后再把中间的空洞填补起3/4的角度,这样很快把大型堆出来,再作细部的结构,而是是用一
小块泥
一小泥巴加起来,而且泥巴之间留有空隙要经很常【长】时间在推敲模特的特征表情,结构,后来听说在法国泥塑中叫小点集球作法,一个头像可以作一年到两年才完成。
滑先生还讲他在法国作完泥塑可以叫翻
图8:
工厂来人取走翻石膏,等到头像翻好后送发现石膏像有一只耳朵掉了而配了同样大小的耳朵,这个耳朵比他作的还好,原因是厂方给他配了一个在古代雕刻集上同样的翻下来的耳朵配上了,还讲到他在法国一边打工一边上学为了作他创作男孩裸体沉思像,先去打工存模特费,经过八个月才完成此像,在法国艺术展上得过奖,有一次滑先生因饥饿晕倒被送到医院,在二次大战时滑先生因为经济困难与冼星海同住一个阁楼中共渡艰苦日子,滑先生也雕刻一些女人用的胸针装饰品卖,在创作沉思男孩时,滑先生讲吃马肉产生热能进行创作,他讲到艺术学校学雕塑时要学生自己买一个雕塑台扛着进教室而且放在离模特最远处作雕塑,第一天还要脱去衣服当一次模特叫同班同学来作。
图9:
有一次滑先生在同班的法国同学的泥巴里发现很多火柴棍,一问才知道在作泥塑时有部分泥巴会脱落和裂开时,就用火柴棍钉进去,可使泥巴不掉下来,又讲初学者在入学时,第一天要脱去衣服,给同班同学作一次裸体模特后,才开始作雕塑,而且自己的雕塑台要放在远处,距离模特较远,这样只能看到模特的大体,离模特进【近】距离的学习时间长的老学生,这样作细部看得清楚。在上课时,老师不讲,滑先生讲老师对他讲了一句话,说你的东西“冷”不热,为此滑先
生落日
思索怎样才能热呢,但后来滑先生也没讲这个冷热的问题。
滑先生又讲他在法国考试“创作”时,每个学生都要准备好一天的水和食物,然后单独一个人被关在屋里进行构思捏搞【稿】进行创作,老师也不给学生出题,属于自由的个人随意创作,到规定时间时,老师再给学生作品评分。
图10:
《曾竹韶先生》
我在1953年曾经给曾先生做过助手,在雕塑系三年级上课,曾先生给给同学上人体课时,指出人体结构中的面,是由三个点形成一个面,不论如何复杂的形状如人的拳头上可以找到三个点,这三个点形成一个三角形的面,并指点同学看。一,二,三,三个点。
有一次曾先生作模特头像时,我看到他先在头像架子上堆出一个比真人头大一些的泥块之后,就在这泥块上根据模特的动作姿式【势】,用刀划出中心线和横竖的比例位置,然后即用雕塑刀,从外轮廓向内轮廓削去多余的泥巴,边削边找骨骼五官比例和脖子的动态,在观查【察】对象时削去多余的泥巴,经过一段时间的反覆【复】观查【察】对比,从外向内的削减泥巴,或少量的添补不足之处,雕塑的基本写实的模特头型的特征,和结构起伏肌肉的组织关系就定形了,在这个基础上仔细推敲,模特的表情,眼皮的高低凹凸,和鼻梁、鼻翼的开合关系,嘴角的转弯和嘴唇的结构,肌肉松紧关系,进一步作到逼真生动,是一个有呼吸生命的,和耳朵的向外耳轮的结合,串插关系,下骸骨与耳部关系……
图11:
的肌肉松紧关系,
使老边头
进一步逼真生动,耳朵的内外耳轮的结合串插关系,由有面到无面,所以曾先生讲他作的是无形的面,但又不是园【圆】而软,而是有内
在的骨骼和外
在的五官统一真实
的老边形
象,富于生命力,这作作品翻成石膏后作为教具借同学画素描用,是曾先生头像代表作。
曾先生是雕塑家同时他在法国也学习音乐拉小提琴,而且在90年代时曾先生退休住在沙堆银闸胡同家中,我看到曾先生家中墙壁上挂着一张古琴,知道曾先生会弹,有一次我对曾先生的孙女曾静说想请曾先生给我录一盘古琴演奏,我想录一首曾先生弹的古曲《清心普安咒》。过不久曾静送来一盘曾先【生】弹凑【奏】
图12:
的古琴曲,第一首正是《清心普安咒》。
我打开录音机之后静的听着曾先生弹的普安咒,此盘录音带我保存至今,也有空时心静听一听,我很喜爱了听古琴古筝曲,因为我在1963年时开封师院艺术系古筝教师王星五老先生的小工作室与我的雕塑室隔壁,每天上下午都听到古筝的弹凑【奏】,所以时间长了很受熏陶,对“高山流水”美女思乡,酒狂,广陵散……的曲调深有聆【领】会,而且在创作时还捏了一个阮稽【阮籍】裸体长啸的一个题名“酒狂”的陶塑作品,长啸是古代文人喜欢的呼哨,一手放在耳边昂首长叫(喊)?我还塑了一个稽康【嵇康】临刑前抚琴的抽象的像山一样的稽康【嵇康】坐像,我以为音乐使人心灵所感动,发自内心产生雕塑的形象推动着我作出作品来。
图13:
画家王森然老师对我的影响
解放后三年级时语文老师王森然先【生】对我的艺术观影响。
王森然先【生】是光头,身体壮而中等个脸黑,代【戴】眼镜,操高阳口音,第一课读欧阳修的秋声赋一篇文。
当王先生读到“声在树尖”这一句时尖字音向上代【带】出了浓重的高阳人说话的轻而俏的感觉,使我精神为之一振,下午听课有时想睡,先生善讲知识渊博,曾参加过北京雍和宫喇嘛考试修行成果的大曼陀罗的(评审团),王先生说他见到了这种用五色彩面(酥油)塑的一盘一盘的作品,是一种精美的图案,塑花鸟鱼兽金刚佛像之类的,作品一般看过就火化,这种图案是出自考试喇嘛内心所思所样的境,而且是一个喇嘛在夜间黑暗中塑出来的,
图14:
其精美图案非常神密【秘】,非外界人能见到,王先生有一次拿了几张老照片,是镶在厚纸板上的,很清楚的黑白照片对我们讲这是他当年在陕北榆林中学教书时照的,其中很多学生而且有一人是刘志丹的青年学生像,王老说到此很自豪,可惜此照片在传看中不知何时丢了,王老向同学要过几次也没有还他,使他遗憾,后来王老住西城年逾八旬善画水墨画自成一家,有一次我在护国寺大厅见一老者身着白色裤褂,手持一杖徒步,自东向外而去,气宇轩昂,白发昂首,这还是王老,可惜没有和他打招呼就冲冲【匆匆】而过。印象中王老还立了一项王森然奖金项目奖历【励】绘画成绩优秀者。
2004.12.24
经过王老的感染,我在1994~2000年经常去国子监藏
佛像道,店中
寻找唐卡。
图15:
因为要价很贵多为印刷图像然后加上色配绸缎边框,先后我买了10余幅,后来发现一家厨【橱】窗上挂一幅绿色背景的千手千眼11面观音像,一下使我心中振【震】动,一问要数百元人民币,我当时买不起但是每次路过一定要看几眼,当我存到四百元钱时我就骑三轮车再去碰一碰,这时已有四五个月了,到那厨【橱】窗前远处一望观音像仍在,马上请店主出来商量价钱并取下此画,我细看是手工画的不是印的。
画背面布上有一红色五指手印,店主说,你几次看此画像,这样吧,四百元卖了。我立即把此像包好,挂在家中墙壁上,我以为世上果然有缘分二字,还发现11面上有一面没有画眉毛,但是看着此像心中感到清凉静气平和。
2004.12
图16:
《艺术观点》哲学与我
在这个大环境中我的创作过程中都深有影响,对功名利禄的看法,作创作中如何进入创作的精神状态,又由进入到退出来,也就是王临乙先生对我讲过一句话叫“出来进去,进去出来”,这就是我理解的创作中的最高境界,由有我到无我的意境。在创作中我体会到相反相成,这句中国古语,正是对立的统一观。
因为哲学相当玄,玄之而又玄,非我所求。
注:我写的东西不爱查阅书籍太麻烦而费时间,影响思路。
图17:
《艺术观》哲学观
不要
中记录着我一生接受过的道德观,如小学时期读《论语》,也接触过老子的道德经,如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祸福无门,唯人自招,庄子的逍遥游中北方有鱼其名曰鲲,大概化为鹏,翼垂天之翼飞行九万里,这些想象的文字对我影响太大了。
其他【它】如金刚经、心经,对我在少年时期影响最大,释迦摩尼讲三千大千世界,一花一世界,一个微尘也是一个世界,宏观与微观,又讲人生三十二相,从有相到无相,一切众生都有因果循环,又讲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以及禅宗的有我无我的关系,万物皆由心生。近代的弘一法师对我的影响也很深,在中国古代文人中,特别是晋朝文人多讲练【炼】丹术,生在中国在有形和无形的受到佛像的形【影】响很深。
图18:
《艺术观点》
抄完
举例如毕加索画的牛,开始写实的牛,逐渐过渡到简化,由繁琐到简单,最后是几条线构成牛的精华,也是去粗取精,由繁到简的过程。这就是出神入化的作品,他的雕塑牛头是利用一个自行车把加上一个自行车座子,挂在墙上就是一个想象的牛头 神态特征。因此我以为只有通过写意才能达到传神。
再谈雕塑的趣味性
趣味也就是一种幽默感,有形象的趣味感和内容的趣味性,如同相声艺术。在雕塑作品中中国汉代的说书俑形象就是大的写意和趣味感结合,达到传神的境界。
图19:
《艺术观点》
部分抄完
创新但不失真,创新不是奇形怪状没有道理的瞎作,胡作非为的欺骗观众,行为艺术品是表现真实的,美感,特别是美术作品,相反的中国的民间美术品,农民的画,泥塑、剪纸,面塑面具太多了,但是是表现出“美感”此点以实物作证。而当前的美术界艺术界常常有些作品没有美感,只有怪,不可理解的怪,我以为这和人生观相分不开的,也是对观众平民百姓的尊重问题,也是艺术家尊重自己的问题。
再谈传神与写意的关系,中国讲绘画有精品、逸品、神品的境界高低之分,我个人的这个区别的看法是只有写意的磨炼才能出神传神,因为神在形之上,出神之后才达到入化,脱离了模仿实物。
图20:
《艺术观点》
已抄
再谈由基本功“脱胎”。每一个艺术家都有脱胎的过程,如果一生都不能脱胎,没有个人的风格,没有个人的特点,就很难独树一帜了,也就没有了创新和个性,中国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说过“似与不似之间”的问题,还说过一句大概是“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意思。我在创作中习作中我的老师王临乙先生从不教我怎么去作【做】和如何去作【做】的框框,正是这样我不受学院派的各派的框框制约,我才能够随心所欲天高任鸟飞(徐悲鸿院长也是主张教师不要教方法)。
脱胎才有创新,说起来很简单,但行起来非一日之功,首先是丢掉个人名利,和敢为人所不能的勇气,目中有人和目中无人的境界。这是一种哲学观。
作品中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内容仅供学习参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欢迎来到刘士铭档案。如需使用,请联系客服15210233586
名称:
中央美院教过我的老师对我的影响
档案号:
LSM-WG-004-021
版本:
手稿
页数:
20
提供者:
家属
版权: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其它文稿
中央美院教过我的老师对我的影响
0
0
创作感言
0
0
吉林市民间美术的发展状况及艺术特点
0
0
是什么原因改变了我创作上的风格
0
0
艺术论
0
0
《回忆李翰祥》
0
0
砖与瓦当上层建筑
0
0
刘士铭评论文章6篇及艺术感言1篇
0
0
点击咨询
电话:17744495591